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水文科学(水界物理学)论文--水文观测(测验)论文

地形自适应的高精度河网提取及其典型应用

作者简介第7-8页
摘要第8-12页
ABSTRACT第12-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8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1.2 流域河网提取研究现状第22-27页
        1.2.1 山地区域河网提取第24-26页
        1.2.2 平原区域河网提取第26-27页
    1.3 集水面积阈值设定研究现状第27-29页
    1.4 并行流域河网研究现状第29-30页
    1.5 流域河网典型应用研究第30-32页
    1.6 研究关键问题和思路第32-36页
        1.6.1 研究需要解决问题第32-34页
        1.6.2 研究思路第34-36页
    1.7 论文章节安排第36-38页
第二章 基于DEM数据的数字流域研究第38-58页
    2.1 数字高程模型(DEM)第38-43页
        2.1.1 DEM定义第38-39页
        2.1.2 DEM数据组织模型第39-42页
        2.1.3 DEM研究内容第42-43页
    2.2 基于DEM流域水系提取方法第43-52页
        2.2.1 DEM数据预处理第44-46页
        2.2.2 水流方向计算第46-49页
        2.2.3 汇流累积量计算第49-50页
        2.2.4 集水面积阈值设置第50-52页
        2.2.5 流域河网提取第52页
    2.3 流域水系评价理论第52-56页
        2.3.1 数据独立的DEM解译模型评价第53-55页
        2.3.2 多距离缓冲区河网评价第55-56页
    2.4 小结第56-58页
第三章 地形自适应的高精度河网提取模型第58-89页
    3.1 总体设计第58-59页
    3.2 基于三角面的最大下坡坡度多流向算法第59-66页
        3.2.1 算法原理第60-63页
        3.2.2 算法评价第63-66页
    3.3 多流向淹没算法提取山地区域河网第66-68页
    3.4 基于启发式信息的多流向算法提取平原区域河网第68-74页
        3.4.1 DEM细化与修正第69页
        3.4.2 基于启发式信息的DEM预处理第69-74页
    3.5 地形自适应的流域河网提取模型第74-77页
        3.5.1 地貌形态自动划分指标选取第74-75页
        3.5.2 最佳统计分析单元计算第75-76页
        3.5.3 地貌形态自动划分方法第76-77页
    3.6 实验研究第77-87页
        3.6.1 数据描述第77页
        3.6.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7-87页
    3.7 结论与讨论第87-89页
        3.7.1 结论第87-88页
        3.7.2 讨论第88-89页
第四章 河网提取模型优化第89-113页
    4.1 综合DEM数据的集水面积阈值设定第89-102页
        4.1.1 研究背景第89-90页
        4.1.2 理论依据第90-92页
        4.1.3 研究方法与步骤第92-97页
        4.1.4 实验结果分析第97-102页
    4.2 发展流域河网提取算法的并行化第102-111页
        4.2.1 CUDA通用计算模型第102-103页
        4.2.2 流域河网提取算法并行性分析第103-105页
        4.2.3 并行算法设计与实现第105-109页
        4.2.4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第109-111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111-113页
        4.3.1 结论第111-112页
        4.3.2 讨论第112-113页
第五章 流域河网典型应用研究第113-138页
    5.1 流域河网漫顶洪水演进模拟研究第113-122页
        5.1.1 研究背景第113-114页
        5.1.2 基于栅格的多流向水动力学洪水演进建模方法第114-115页
        5.1.3 流域河网漫顶洪水演进迭代策略研究第115-118页
        5.1.4 实验研究第118-122页
    5.2 区域地球化学勘察中水系沉积物采样布控第122-136页
        5.2.1 研究背景第122-123页
        5.2.2 传统水系沉积物的布置方法第123-124页
        5.2.3 自动化水系沉积物的布置方法第124-126页
        5.2.4 实验研究第126-136页
    5.3 结论与讨论第136-138页
        5.3.1 结论第136-137页
        5.3.2 讨论第137-138页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第138-144页
    6.1 结论第138-141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141页
    6.3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方向第141-144页
        6.3.1 存在问题第141-142页
        6.3.2 进一步工作方向第142-144页
致谢第144-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新型遥感数据的典型地质环境信息智能识别
下一篇:基于语义尺度的矿山多模型构建与不确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