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1.1 小鼠的来源 | 第8-9页 |
1.2 小鼠的分类 | 第9-13页 |
1.2.1 根据形态和行为特征及地理位置分布进行分类 | 第9-10页 |
1.2.2 以各种遗传标记分析结果为依据的分类学研究 | 第10-11页 |
1.2.2.1 生化位点标记 | 第10页 |
1.2.2.2 以线粒体DNA作为遗传标记的分类学研究 | 第10-11页 |
1.2.2.3 Y染色体 | 第11页 |
1.2.3 应用生化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类 | 第11-13页 |
1.2.3.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 第12页 |
1.2.3.2 随机扩增多态性标记 | 第12页 |
1.2.3.3 微卫星位点标记 | 第12页 |
1.2.3.4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 第12页 |
1.2.3.5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 | 第12-13页 |
1.3 微卫星标记技术与小鼠遗传研究 | 第13-15页 |
1.3.1 微卫星标记技术 | 第13页 |
1.3.2 微卫星标记技术的应用 | 第13-15页 |
1.3.2.1 遗传多样性评估 | 第13-14页 |
1.3.2.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基因定位 | 第14页 |
1.3.2.3 血缘关系鉴定 | 第14页 |
1.3.2.4 标记辅助选择 | 第14页 |
1.3.2.5 遗传质量监测 | 第14-15页 |
1.4 近交系小鼠培育现状及意义 | 第15-18页 |
1.4.1 近交系的特征 | 第15页 |
1.4.2 近交系的培育 | 第15-16页 |
1.4.3 近交系的遗传质量监测 | 第16-18页 |
1.4.3.1 一般形态学标记检测 | 第16页 |
1.4.3.2 细胞遗传标记监测 | 第16-17页 |
1.4.3.3 免疫标记监测 | 第17页 |
1.4.3.4 生物化学监测 | 第17页 |
1.4.3.5 分子生物学监测 | 第17-18页 |
1.5 野生小鼠的特点及培育近交系的意义 | 第18-19页 |
1.5.1 野生小鼠的特点 | 第18页 |
1.5.1.1 野生小鼠具有高密度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18页 |
1.5.1.2 野生小鼠具有表型多样性 | 第18页 |
1.5.2 野生小鼠培育近交系的意义 | 第18-19页 |
1.6 我国野生小鼠近交系培育现状 | 第19-20页 |
2.引言 | 第20-21页 |
3.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3.1.2 实验主要设备及器材 | 第21页 |
3.1.3 实验主要试剂及其配置 | 第21-2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3.2.1 近交系小鼠培育方法 | 第22页 |
3.2.2 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LK小鼠基因纯合度 | 第22-24页 |
3.2.2.1 鼠尾D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3.2.2.2 PCR扩增 | 第23页 |
3.2.2.3 PCR产物检测 | 第23页 |
3.2.2.4 电泳结果判读及多态性分析 | 第23-24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24-35页 |
4.1 LK近交系小鼠的培育 | 第24页 |
4.2 LK近交系小鼠的生物学特性 | 第24-28页 |
4.2.1 LK近交系小鼠外观表型性状 | 第24-26页 |
4.2.2 生长发育规律 | 第26-27页 |
4.2.3 繁殖性能 | 第27-28页 |
4.3 LK近交系小鼠的遗传监测 | 第28-35页 |
4.3.1 LK小鼠与实验室常用近交系小鼠DNA准备 | 第28页 |
4.3.2 基因纯合度检测 | 第28-35页 |
5.讨论与结论 | 第35-38页 |
5.1 野生来源小鼠近交系的培育 | 第35页 |
5.2 LK野生小鼠的基因纯度分析 | 第35-36页 |
5.3 结论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ABSTRACT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