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菌类论文

蛹虫草遗传分化及线粒体遗传稳定性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28页
    1.1 蛹虫草第16-20页
        1.1.1 蛹虫草的生物学特性第16-17页
        1.1.2 蛹虫草的人工培育第17页
        1.1.3 蛹虫草的菌种退化第17-19页
        1.1.4 蛹虫草的基因组学研究第19-20页
    1.2 线粒体第20-23页
        1.2.1 线粒体概述第20-21页
        1.2.2 线粒体基因组第21-22页
        1.2.3 真菌的线粒体基因组第22-23页
    1.3 蛹虫草线粒体基因组第23-24页
        1.3.1 蛹虫草线粒体基因组概述第23页
        1.3.2 蛹虫草线粒体基因组内含子的多态性第23-24页
    1.4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第24-28页
第二章 蛹虫草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及线粒体与细胞核基因的比较第28-42页
    2.1 前言第28页
    2.2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第28-29页
        2.2.1 实验材料第28页
        2.2.2 实验仪器第28-29页
        2.2.3 实验试剂第29页
    2.3 实验方法第29-33页
        2.3.1 供试菌株培养第29页
        2.3.2 供试菌株基因组DNA提取第29-30页
        2.3.3 PCR引物设计第30页
        2.3.4 PCR扩增目的片段第30-32页
        2.3.5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2-33页
    2.4 实验结果第33-39页
        2.4.1 不同蛹虫草线粒体基因组概述第33-34页
        2.4.2 线粒体基因组中蛋白编码基因、rRNA和tRNA中的核苷酸变异第34-36页
        2.4.3 线粒体基因组中基因间隔区的核苷酸变异第36-37页
        2.4.4 细胞核基因中核苷酸变异第37-38页
        2.4.5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比较第38-39页
    2.5 小结与讨论第39-42页
第三章 蛹虫草线粒体基因型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第42-52页
    3.1 前言第42页
    3.2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第42页
        3.2.1 实验材料第42页
        3.2.2 实验仪器第42页
        3.2.3 实验试剂第42页
    3.3 实验方法第42-45页
        3.3.1 供试菌株培养第42页
        3.3.2 供试菌株基因组DNA提取第42-43页
        3.3.3 PCR扩增引物设计第43页
        3.3.4 PCR扩增目的片段第43-44页
        3.3.5 PCR产物的纯化第44页
        3.3.6 目的片段的定量及混合第44-45页
        3.3.7 验证检测体系的有效性第45页
    3.4 实验结果第45-50页
        3.4.1 目的片段纯化结果第45-46页
        3.4.2 M-e的制备结果以及相应电泳条件第46页
        3.4.3 M-ew的制备结果以及相应电泳条件第46-47页
        3.4.4 检测体系有效性的验证结果与分析第47-50页
    3.5 小结与讨论第50-52页
第四章 单孢子菌株分离及连续传代培养中线粒体基因型稳定性检测第52-60页
    4.1 前言第52页
    4.2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第52页
        4.2.1 实验材料第52页
        4.2.2 实验仪器第52页
        4.2.3 实验试剂第52页
    4.3 实验方法第52-55页
        4.3.1 菌株培养第52-53页
        4.3.2 分离CM06、CM09924、V26-17 的单孢子菌株第53页
        4.3.3 检测所获单孢子菌株的交配型第53-54页
        4.3.4 传代培养单孢子菌株与原始菌株第54页
        4.3.5 菌株保藏第54页
        4.3.6 提取原始菌株、第5代、第10代、第15代菌株基因组DNA第54页
        4.3.7 检测线粒体基因型第54-55页
    4.4 实验结果第55-58页
        4.4.1 CM06、V26-17、CM09924 单孢子菌株的分离第55页
        4.4.2 所获单孢子菌株交配型检测结果第55-56页
        4.4.3 供试菌株连续传代培养中菌株退化现象及线粒体基因型检测第56-58页
    4.5 小结与讨论第58-6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党员政治信仰教育研究
下一篇:淮安市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