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铜绿微囊藻生物防控过程中的藻毒素分析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1章 前言第19-33页
    1.1 蓝藻水华第19-21页
        1.1.1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第19页
        1.1.2 蓝藻水华的形成机理第19-20页
        1.1.3 蓝藻水华的危害第20-21页
        1.1.4 造成水华的主要藻种第21页
    1.2 铜绿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概论第21-24页
        1.2.1 铜绿微囊藻第21页
        1.2.2 微囊藻毒素第21-24页
    1.3 防治微囊藻水华方法研究现状与进展第24-28页
        1.3.1 物理防治法第24-25页
        1.3.2 化学防治法第25页
        1.3.3 生物防治法第25-27页
        1.3.4 椎实螺作为控藻生物的可行性分析第27-28页
    1.4 微囊藻毒素素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第28-30页
        1.4.1 生物学检测法第29页
        1.4.2 化学分析检测法第29-30页
        1.4.3 生物化学检测法第30页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设计思路第30-33页
第2章 铜绿微囊藻生长过程中各指标变化的探究第33-49页
    2.1 前言第33页
    2.2 材料第33-34页
        2.2.1 藻种来源第33页
        2.2.2 培养基第33-34页
        2.2.3 主要仪器第34页
        2.2.4 主要试剂及常用溶液第34页
    2.3 方法第34-38页
        2.3.1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方法第34页
        2.3.2 实验初始条件的设计第34-35页
        2.3.3 测定方法第35-38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8-48页
        2.4.1 各铜绿微囊藻藻细胞数、OD值的变化曲线图第38-42页
        2.4.2 各铜绿微囊藻叶绿素、藻蓝蛋白含量的变化曲线图第42-44页
        2.4.3 各铜绿微囊藻胞外藻毒素和毒性的变化曲线图第44-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3章 椎实螺控制铜绿微囊藻的效果及藻毒素的初步探究第49-63页
    3.1 前言第49页
    3.2 材料第49页
        3.2.1 藻种来源第49页
        3.2.2 椎实螺来源第49页
        3.2.3 培养基第49页
        3.2.4 主要仪器第49页
        3.2.5 主要试剂及溶液第49页
    3.3 方法第49-50页
        3.3.1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方法第49页
        3.3.2 椎实螺的养殖方法第49页
        3.3.3 实验初始条件的设计第49-50页
        3.3.4 测定方法第5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0-60页
        3.4.1 椎实螺控制藻株T1343的效果及此过程中藻毒素的探究第50-52页
        3.4.2 椎实螺控制藻株T905的效果及此过程中藻毒素的探究第52-55页
        3.4.3 椎实螺控制藻株T942的效果及此过程中藻毒素的探究第55-57页
        3.4.4 椎实螺控制藻株T918的效果及此过程中藻毒素的探究第57-60页
    3.5 本章小结第60-63页
第4章 对不同营养盐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探究第63-77页
    4.1 前言第63页
    4.2 材料第63页
        4.2.1 藻种来源第63页
        4.2.2 培养基第63页
        4.2.3 主要仪器第63页
        4.2.4 主要试剂及溶液第63页
    4.3 方法第63-65页
        4.3.1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方法第63页
        4.3.2 实验初始实验设计第63-64页
        4.3.3 测定方法第64-65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5-74页
        4.4.1 自然条件下改变N、P浓度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情况的探究第65-67页
        4.4.2 实验室条件下对藻株T918在不同N、P、Fe浓度下的探究第67-74页
    4.5 本章小结第74-77页
第5章 不同处理方法对藻株T918控制效果及藻毒素的探究第77-119页
    5.1 前言第77页
    5.2 材料第77页
        5.2.1 藻种来源第77页
        5.2.2 各控藻生物来源第77页
        5.2.3 培养基第77页
        5.2.4 主要仪器第77页
        5.2.5 主要试剂及溶液第77页
    5.3 方法第77-80页
        5.3.1 藻株T918的培养方法第77页
        5.3.2 椎实螺的养殖方法第77页
        5.3.3 实验初始条件的设计第77-78页
        5.3.4 测定方法第78-80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80-113页
        5.4.1 藻细胞数变化情况第81-84页
        5.4.2 酶标仪测得OD值的变化情况第84-86页
        5.4.3 分光光度计测得OD值的变化情况第86-89页
        5.4.4 叶绿素a浓度变化情况第89-92页
        5.4.5 胞外MC-LR浓度变化情况第92-95页
        5.4.6 胞外总MC浓度变化情况第95-98页
        5.4.7 胞外总毒性变化情况第98-101页
        5.4.8 胞内MC-LR浓度变化情况第101-105页
        5.4.9 胞内总MC浓度变化情况第105-108页
        5.4.10 胞内总毒性变化情况第108-110页
        5.4.11 实验前后椎实螺和鲤鱼的变化以及椎实螺体内毒素的残留量第110-113页
    5.5 本章小结第113-119页
第6章 总结第119-127页
    6.1 结论第119-124页
        6.1.1 铜绿微囊藻生长过程中各项指标的探究第119页
        6.1.2 椎实螺控制四种铜绿微囊藻的效果及藻毒素的初步探究第119-120页
        6.1.3 不同营养盐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探究第120-121页
        6.1.4 不同处理方法对藻株T918控制效果及其过程中藻毒素的探究第121-124页
    6.2 讨论及建议第124-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
下一篇:南京市移动政务建设与服务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