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前言 | 第8-17页 |
一、选题的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 乡村伦理的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二) 农村学校德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乡村伦理:农村学校德育活动的根基 | 第17-31页 |
一、农村学校与乡村教育 | 第17-21页 |
(一) “农村”与“乡村” | 第17-18页 |
(二) 农村学校和乡村教育的内涵 | 第18-19页 |
(三) 我国乡村教育发展概况 | 第19-21页 |
二、我国乡村伦理的历史发展 | 第21-27页 |
(一) 乡村伦理的内涵 | 第21-22页 |
(二) 传统乡村伦理及其向度 | 第22-25页 |
(三) 近代以来我国乡村伦理的变迁 | 第25-27页 |
三、乡村伦理:农村学校德育活动的必然道德选择 | 第27-31页 |
(一) 农村学校德育活动的内涵 | 第27-28页 |
(二) 本土性:扎根于乡村伦理的道德教育 | 第28-29页 |
(三) 双重性:夹杂城市道德和乡村伦理的道德教育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乡村伦理在农村学校德育活动中的价值及其理论视野 | 第31-37页 |
一、利用乡村伦理开展农村学校德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 第31-33页 |
(一) 20世纪30年代乡村教育理论 | 第31页 |
(二) 生活教育理论 | 第31-32页 |
(三) “地方性知识”理论 | 第32-33页 |
二、乡村伦理与农村学校德育活动的互动关系 | 第33-35页 |
(一) 农村学校德育活动对乡村伦理的守护与传承 | 第33-34页 |
(二) 乡村伦理促进农村学校德育活动的发展 | 第34-35页 |
三、乡村伦理在农村学校德育活动中的价值 | 第35-37页 |
(一) 促进德育活动主体的全面发展 | 第35-36页 |
(二) 拓展农村学校德育活动资源 | 第36页 |
(三) 完善农村学校德育活动的功能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乡村伦理影响下农村学校德育活动现状调查——以Y市若干农村学校为例 | 第37-55页 |
一、调查地相关情况概述及调研设计 | 第37-41页 |
(一) YM镇、GD镇的历史沿革 | 第37页 |
(二) 调研设计 | 第37-41页 |
二、乡村伦理教育在农村学校德育活动中的地位调查 | 第41-42页 |
(一) 乡村伦理在农村学校德育中的地位 | 第41页 |
(二) 乡村伦理在农村学校德育活动中的地位 | 第41-42页 |
三、基于乡村伦理对农村学校德育活动主体的调查 | 第42-46页 |
(一) 教师的乡村伦理德育意识现状 | 第42-44页 |
(二) 学生对乡村伦理德育活动的态度 | 第44-46页 |
四、基于乡村伦理对农村学校德育活动内容的调查 | 第46-55页 |
(一) 有关生态伦理的德育活动开展现状 | 第47-48页 |
(二) 有关生存伦理的德育活动开展现状 | 第48-50页 |
(三) 有关交往伦理的德育活动开展现状 | 第50-51页 |
(四) 有关习俗伦理的德育活动开展现状 | 第51-55页 |
第四章 基于乡村伦理的农村学校德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55-61页 |
一、农村学校德育活动中乡村伦理的缺位 | 第55-56页 |
(一) 农村学校德育活动的价值取向:背离乡土 | 第55页 |
(二) 农村学校德育活动主体的乡村伦理德育意识淡薄 | 第55-56页 |
(三) 农村学校德育活动内容脱离农村实际 | 第56页 |
二、农村学校德育活动中乡村伦理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56-61页 |
(一) 乡村伦理价值的自我迷失 | 第56-57页 |
(二) 国家政策引导下乡村与学校的“疏远” | 第57页 |
(三) 农村学生对乡村伦理的认知和行为的矛盾性 | 第57-58页 |
(四) 乡村教师的城市情结 | 第58-59页 |
(五) 家庭的乡村伦理教育意识淡薄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基于乡村伦理的农村学校德育活动建构策略 | 第61-67页 |
一、国外借鉴与启示 | 第61-62页 |
(一) 日本学校的乡土德育的启示:构建乡土实践活动体系 | 第61页 |
(二) 美国学校乡土教育的启示:渐次性的扩张 | 第61-62页 |
二、基于乡村伦理的农村学校德育活动建构策略 | 第62-67页 |
(一) 确立乡村伦理德育特色活动开发的指导思想 | 第62页 |
(二) 充分挖掘乡村伦理中的优秀德育资源 | 第62-63页 |
(三) 坚持多元一体的价值取向观 | 第63-64页 |
(四) 德育活动内容中渗透乡村伦理 | 第64-66页 |
(五) 提升教师乡村伦理德育能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