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一) 政策背景:国家政策的引导推动纪录片加快发展 | 第8-9页 |
(二) 社会背景:互联网时代带来纪录片生存环境变化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四、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中国电视纪录片已有形态梳理 | 第20-34页 |
一、“电视纪录片形态”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一) “形态”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二) “电视纪录片形态”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二、中国电视纪录片已有形态特征 | 第22-34页 |
(一) 初创时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1958-1967) | 第22-26页 |
1. 新闻纪录片形态成为主流 | 第23-24页 |
2. 声画剥离,解说词分量较重 | 第24-25页 |
3. 呈现形态单一、缺乏多样化 | 第25-26页 |
(二) 非常时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1968-1977) | 第26-28页 |
1. “画面+解说”盛行,解说词依然受到重视 | 第26-27页 |
2. 电视纪录片形态模式化 | 第27-28页 |
(三) 思变时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1978-1987) | 第28-30页 |
1. “画面+解说”继续保持,解说词文学色彩浓厚 | 第28-29页 |
2. 电视纪录片大型化、系列化 | 第29-30页 |
(四) 繁荣时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1988-1999) | 第30-34页 |
1. 摒弃“画面+解说”形态,纪实形态成为主导 | 第30-31页 |
2. 强调现场同期声和长镜头跟拍 | 第31-34页 |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形态特征 | 第34-49页 |
一、互联网时代媒介生存环境 | 第34-36页 |
(一) 竞争中生存 | 第34-35页 |
(二) 传受互动性 | 第35页 |
(三) 资源开放性 | 第35页 |
(四) 渠道多元化 | 第35-36页 |
(五) 参与平民化 | 第36页 |
二、互联网时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形态变化表现 | 第36-49页 |
(一) 数字化的再现形态 | 第36-39页 |
1. 关于“数字化” | 第36-37页 |
2. 数字化的再现形态在作品中的呈现 | 第37-39页 |
(二) 微型化的制作形态 | 第39-42页 |
1. 关于“微型化” | 第39-41页 |
2. 微型化的制作形态在作品中的呈现 | 第41-42页 |
(三) 碎片化的传播形态 | 第42-45页 |
1. 关于“碎片化” | 第42-43页 |
2. 碎片化的传播形态在作品中的呈现 | 第43-45页 |
(四) 多样化的叙事形态 | 第45-49页 |
1. 叙事视角多重性 | 第46-47页 |
2. 叙事方式故事化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形态变化原因及思考 | 第49-54页 |
一、互联网时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形态变化原因 | 第49-51页 |
(一) 创作环境 | 第49-50页 |
(二) 创作理念 | 第50页 |
(三) 技术支持 | 第50-51页 |
二、互联网时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形态变化思考 | 第51-54页 |
(一) 电视纪录片形态多样呈现,各具魅力 | 第51-52页 |
(二) 电视纪录片多样形态促进纪录内容的丰富 | 第52页 |
(三) 电视纪录片多样形态推动纪录风格的多元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形态发展前景展望 | 第54-60页 |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推进纪录片数字化 | 第54-56页 |
二、拥抱互联网思维,继续推进纪录片微型化 | 第56-57页 |
三、树立“受众中心”意识,创新纪录片形态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