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6页 |
1.1 引言 | 第22页 |
1.2 气体超声波流量计简介 | 第22-26页 |
1.2.1 气体超声波流量计测量原理 | 第22-25页 |
1.2.2 时差法气体超声波流量计工作原理 | 第25-26页 |
1.3 气体超声波流量计的发展与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6-27页 |
1.4 气体超声波流量计研究方法综述 | 第27-32页 |
1.4.1 超声波流量计模型 | 第28-29页 |
1.4.2 激励信号的设计与选择 | 第29页 |
1.4.3 回波信号处理方法 | 第29-32页 |
1.5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 第32-36页 |
第二章 气体超声波流量计激励信号研究 | 第36-50页 |
2.1 气体超声波流量计简化模型 | 第36-37页 |
2.2 气体超声波流量计实验平台 | 第37-40页 |
2.3 激励信号性能研究 | 第40-49页 |
2.3.1 激励信号的选择 | 第41页 |
2.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1-42页 |
2.3.3 实验结果对比和讨论 | 第42-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气体超声波流量计能量传递模型 | 第50-66页 |
3.1 能量传递模型的结构 | 第50-52页 |
3.2 静动态实验 | 第52-54页 |
3.2.1 静态实验 | 第52-54页 |
3.2.2 动态实验 | 第54页 |
3.3 能量传递模型参数拟合 | 第54-62页 |
3.3.1 静态模型参数拟合 | 第54-60页 |
3.3.2 动态模型参数拟合 | 第60-62页 |
3.4 能量传递模型的应用 | 第62-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第四章 气体超声波流量计回波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第66-80页 |
4.1 数字信号处理过程概述 | 第66页 |
4.2 基于零相位滤波器的回波信号预处理方法 | 第66-73页 |
4.2.1 零相位滤波器算法原理与实现过程 | 第66-67页 |
4.2.2 零相位滤波器与其它滤波器比较 | 第67-73页 |
4.3 基于跟踪回波信号峰值可变阈值法的回波信号特征波拾取方法 | 第73-77页 |
4.3.1 可变阈值法的原理 | 第73-77页 |
4.3.2 可变阈值法的容错能力分析 | 第77页 |
4.4 传播时间差与气体流量计算方法 | 第77-78页 |
4.4.1 传播时间差的计算方法 | 第77-78页 |
4.4.2 气体流量的计算方法 | 第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气体超声波流量计信号处理单元的研制 | 第80-110页 |
5.1 方案设计 | 第80-81页 |
5.2 信号处理单元硬件设计 | 第81-97页 |
5.2.1 硬件总体结构设计 | 第81-82页 |
5.2.2 硬件各模块设计 | 第82-92页 |
5.2.3 气体超声波流量计PCB电气结构布局准则 | 第92-97页 |
5.3 信号处理单元的软件开发 | 第97-109页 |
5.3.1 软件的总体构成与工作流程 | 第98页 |
5.3.2 FPGA软件开发 | 第98-103页 |
5.3.3 DSP软件开发 | 第103-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气体超声波流量计实流标定 | 第110-116页 |
6.1 气体超声波流量计标定过程 | 第110-111页 |
6.1.1 各通道传播时间修正 | 第110页 |
6.1.2 零点修正 | 第110-111页 |
6.1.3 仪表系数修正 | 第111页 |
6.1.4 分段线性化修正 | 第111页 |
6.1.5 精度等级标定 | 第111页 |
6.2 正压式标准表法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简介与标定结果 | 第111-112页 |
6.3 负压法临界流文丘里喷嘴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简介与标定结果 | 第112-11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6-120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116-118页 |
7.2 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26-130页 |
附录 | 第130-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