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3.1 关于不良贷款防范与控制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2 关于不良贷款防范与控制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2 S县农村信用社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分析 | 第12-15页 |
2.1 S县农村信用社基本状况 | 第12页 |
2.2 S县农村信用社资产状况与经营情况 | 第12-15页 |
2.2.1 资产与负债的构成分析 | 第12-13页 |
2.2.2 资产与负债的变动分析 | 第13-15页 |
3 S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现状及分析 | 第15-26页 |
3.1 不良贷款的五级分类 | 第15-16页 |
3.2 S县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良贷款的及变动情况 | 第16-18页 |
3.3 S县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良贷款五级分类结构及变动情况 | 第18-21页 |
3.4 与其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比分析 | 第21-26页 |
3.4.1 其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 | 第22-23页 |
3.4.2 与其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的对比分析 | 第23-26页 |
4 S县农村信用社不同类型风险分析 | 第26-32页 |
4.1 不同担保方式的风险分析 | 第26-28页 |
4.2 不同贷款对象的风险分析 | 第28-29页 |
4.3 不同贷款行业的风险分析 | 第29-32页 |
5 S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 第32-39页 |
5.1 S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内部原因 | 第32-34页 |
5.1.1 招聘制度不合理,员工素质参差不齐 | 第32-33页 |
5.1.2 内控制度不严格,违规发放贷款 | 第33页 |
5.1.3 贷审管理漏洞多,借名冒名贷款时有发生 | 第33-34页 |
5.2 S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外部原因 | 第34-39页 |
5.2.1 农业本身是风险大,资金回报周期长 | 第34-35页 |
5.2.2 银行间的信息不共享,导致信息不对称 | 第35-36页 |
5.2.3 贷款人征信意识差,故意拖欠贷款本息 | 第36页 |
5.2.4 同业无序竞争,不良贷款风险加大 | 第36-37页 |
5.2.5 捕捉经济形势能力弱,对外部环境变化判断滞后 | 第37-39页 |
6 S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防范的对策 | 第39-44页 |
6.1 立足服务三农,调整贷款供给结构 | 第39页 |
6.2 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借贷双方素质水平和法律意识 | 第39-40页 |
6.3 严格制度,杜绝违规操作 | 第40页 |
6.4 加强内部管控,杜绝假借冒名贷款 | 第40-41页 |
6.5 把握市场信息,推助农业发展 | 第41-42页 |
6.6 加强内控管理,健全客户档案,强化贷后跟踪 | 第42页 |
6.7 完善信贷流程,创新信贷产品 | 第42-44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