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缘由 | 第10-11页 |
1.1.1 国家教育改革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 第10页 |
1.1.2 生物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 第10-11页 |
1.1.3 生物学生成课堂的量化研究比较少 | 第11页 |
1.1.4 寻找生成课堂的有效教学途径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外生成课堂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外生成课堂的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6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1.4.3 课堂观察法 | 第17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生成及生成理念 | 第18页 |
2.1.2 课堂观察 | 第18-19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19页 |
2.2.2 建构主义学习观 | 第19-20页 |
2.2.3 威胁与脑科学原理 | 第20-21页 |
2.2.4 后现代课程观 | 第21-22页 |
第3章 生物学课堂观察落实生成理念的调查研究 | 第22-51页 |
3.1 调查准备 | 第22-25页 |
3.1.1 参与调研教师和学生的选择 | 第22页 |
3.1.2 课程的选择与教案的确定 | 第22页 |
3.1.3 问卷的编制 | 第22-24页 |
3.1.4 问卷的印制与发放原则 | 第24页 |
3.1.5 问卷的信效度说明 | 第24-25页 |
3.2 调查实施 | 第25页 |
3.2.1 课堂观察 | 第25页 |
3.2.2 问卷回收与处理 | 第25页 |
3.3 调查结果 | 第25-46页 |
3.3.1 问卷统计 | 第25-27页 |
3.3.2 问卷客观题分析 | 第27-45页 |
3.3.3 问卷主观题分析 | 第45-46页 |
3.4 教师版问卷与学生版问卷一致性较好 | 第46页 |
3.5 讨论与分析 | 第46-51页 |
3.5.1 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 | 第46-47页 |
3.5.2 任务布置的有效性 | 第47-48页 |
3.5.3 对话中错误的处理方式 | 第48-49页 |
3.5.4 学习目标达成的监控 | 第49-51页 |
第4章 生物学课堂落实生成理念的研究结论与策略 | 第51-54页 |
4.1 生物学课堂落实生成理念的结论 | 第51页 |
4.2 生物学课堂落实生成理念的有效策略 | 第51-54页 |
4.2.1 尊重学生主体性,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而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 第51-52页 |
4.2.2 精心策划弹性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留有空间 | 第52-53页 |
4.2.3 教师对学生评价多关注分数以外的内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自制问卷让学生更多参与课堂评价,促进教师反思课堂 | 第53页 |
4.2.4 学校、教师应帮助学生家长了解新课程的理念与实施,展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促进生成理念在生物学课堂的落实 | 第53-54页 |
第5章 不足与展望 | 第54-55页 |
5.1 研究的不足 | 第54页 |
5.1.1 理论上的不足 | 第54页 |
5.1.2 实践上的不足 | 第54页 |
5.2 研究的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