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1.3.1 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结合 | 第13页 |
1.3.2 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 | 第13页 |
1.3.3 文献研究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概述及其现状 | 第14-22页 |
2.1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概述 | 第14-19页 |
2.1.1 非公募基金会的含义与特点 | 第14-17页 |
2.1.2 非公募基金会的社会组成及地位 | 第17-19页 |
2.2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现状 | 第19-22页 |
2.2.1 起源时间 | 第19页 |
2.2.2 发展状况 | 第19-22页 |
第三章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慈善行为的伦理动因及其主要表现 | 第22-29页 |
3.1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慈善行为的伦理动因 | 第22-24页 |
3.1.1 情感需求 | 第22-23页 |
3.1.2 责任伦理 | 第23页 |
3.1.3 权利意识 | 第23-24页 |
3.1.4 社会需求 | 第24页 |
3.2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慈善行为的主要表现 | 第24-29页 |
3.2.1 教育支持 | 第25-26页 |
3.2.2 赈灾救灾 | 第26页 |
3.2.3 医疗救助 | 第26-27页 |
3.2.4 扶贫助困 | 第27页 |
3.2.5 就业扶助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慈善行为存在的问题、影响及原因分析 | 第29-37页 |
4.1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慈善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4.1.1 机构内部治理混乱 | 第29-30页 |
4.1.2 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较低 | 第30页 |
4.1.3 项目运转定位模糊 | 第30-31页 |
4.1.4 公开度和透明度低 | 第31-32页 |
4.1.5 受政策和法律限制 | 第32-33页 |
4.2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慈善行为出现问题造成的影响 | 第33-35页 |
4.2.1 慈善机构公信力降低 | 第33页 |
4.2.2 社会诚信道德受威胁 | 第33-34页 |
4.2.3 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受阻 | 第34-35页 |
4.3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慈善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4.3.1 初始动机偏离 | 第35页 |
4.3.2 管理制度失衡 | 第35-36页 |
4.3.3 政府干预度较高 | 第36-37页 |
第五章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慈善行为的伦理构建 | 第37-43页 |
5.1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慈善行为伦理的思想资源 | 第37-40页 |
5.1.1 儒家文化的求善观 | 第37-38页 |
5.1.2 道家文化的修善观 | 第38-39页 |
5.1.3 佛家文化的至善观 | 第39-40页 |
5.2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慈善行为伦理构建原则 | 第40-43页 |
5.2.1 自愿 | 第40页 |
5.2.2 仁爱 | 第40-41页 |
5.2.3 公开 | 第41-42页 |
5.2.4 非功利性 | 第42-43页 |
第六章 规范健全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慈善行为的对策 | 第43-51页 |
6.1 规范非公募基金会自身发展的途径 | 第43-47页 |
6.1.1 明确内在动机 | 第43页 |
6.1.2 完善管理机制 | 第43-46页 |
6.1.3 加强诚信教育 | 第46-47页 |
6.2 健全政府对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对策 | 第47-51页 |
6.2.1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 第47-48页 |
6.2.2 协调把握与基金会的关系 | 第48-49页 |
6.2.3 积极宣传培养公民慈善意识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