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选题目的 | 第10页 |
2.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3.本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二、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与内涵 | 第16-24页 |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 | 第16-19页 |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形成 | 第16-17页 |
2.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举措的形成 | 第17-18页 |
3.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的形成 | 第18-19页 |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 | 第19-24页 |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基础 | 第19-20页 |
2.“全面”的角度内涵 | 第20-22页 |
3.“目标”的角度内涵 | 第22-24页 |
三、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 | 第24-34页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 | 第24-26页 |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 第24-25页 |
2.新时期新阶段发展战略的特定目标 | 第25-26页 |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战略 | 第26-28页 |
1.中国的必然选择和强国之路 | 第26-27页 |
2.当代中国特定时期的发展战略 | 第27-28页 |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规范战略 | 第28-30页 |
1.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第28-29页 |
2.当代及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 第29-30页 |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保障战略 | 第30-34页 |
1.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 | 第30-31页 |
2.当代中国特殊情况下的基本战略 | 第31-34页 |
四、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探析 | 第34-47页 |
(一)一元主导性与发展多样性的统一 | 第34-36页 |
1.客观唯物论和主体辩证法的统一 | 第34-35页 |
2.本体决定论和社会认识论的统一 | 第35-36页 |
(二)协同推进性与特色创新性的统一 | 第36-38页 |
1.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 | 第36-37页 |
2.社会发展和特色创新的统一 | 第37-38页 |
(三)目标趋善性与过程渐进性的统一 | 第38-41页 |
1.问题导向和探索前进的统一 | 第39-40页 |
2.科学手段和正当目的的统一 | 第40-41页 |
(四)战略统领性与战术灵活性的统一 | 第41-43页 |
1.统筹大局和兼顾差别的统一 | 第41-42页 |
2.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统一 | 第42-43页 |
(五)治党自觉性与治国法制性的统一 | 第43-47页 |
1.推进法治中国与法治政党的统一 | 第44-45页 |
2.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 第45-47页 |
五、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 | 第47-53页 |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意义 | 第47-50页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 第47-48页 |
2.把党对治国理政的认识提到了新高度 | 第48页 |
3.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 第48-50页 |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意义 | 第50-53页 |
1.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士气 | 第50-51页 |
2.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第51页 |
3 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台阶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