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化学论文

理科教师课堂教学表现的测量与评价研究--以“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概念教学为例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6页
    1.1 研究缘起第17-20页
        1.1.1 教师专业素质是理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第17-18页
        1.1.2 教学能力是衡量理科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指标第18页
        1.1.3 教学表现是评价理科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路径第18-20页
    1.2 研究问题与内容第20-22页
        1.2.1 研究问题第20页
        1.2.2 研究内容第20-22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2-23页
        1.3.1 研究思路第22页
        1.3.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 研究价值第23-26页
        1.4.1 本体价值第23-24页
        1.4.2 理论价值第24-25页
        1.4.3 实践价值第25-26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6-59页
    2.1 科教师课堂教学表现的相关研究综述第26-46页
        2.1.1 教师标准研究第26-30页
        2.1.2 教学能力研究第30-35页
        2.1.3 课堂教学研究第35-46页
    2.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相关内容综述第46-58页
        2.2.1 学科解析第46-48页
        2.2.2 课程解析第48-55页
        2.2.3 教学解析第55-58页
    2.3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三章 理科教师课堂教学表现的理论基础第59-76页
    3.1 理科教师课堂教学表现的科学教育哲学基础第59-70页
        3.1.1 “知识本位”的科学教育理念第59-61页
        3.1.2 “方法取向”的科学教育理念第61-64页
        3.1.3 “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理念第64-70页
    3.2 理科教师课堂教学表现的教育心理学基础第70-75页
        3.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观第70-71页
        3.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观第71-73页
        3.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观第73-75页
    3.3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四章 理科教师课堂教学表现的基本内涵及模型构建第76-92页
    4.1 理科教师课堂教学表现的基本内涵第76-83页
        4.1.1 概念界定第76-79页
        4.1.2 基本特征第79-81页
        4.1.3 结构要素第81-83页
    4.2 理科教师课堂教学表现的模型构建第83-90页
        4.2.1 教学内容呈现表现水平模型第83-85页
        4.2.2 教学策略选择表现水平模型第85-87页
        4.2.3 教学氛围创设表现水平模型第87-90页
    4.3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理科教师“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课堂教学表现测量工具的开发与检验第92-178页
    5.1 测量工具开发与检验的方法论基础第92-97页
        5.1.1 Rasch模型测量工具原理第92-95页
        5.1.2 Rasch模型的工具开发与检验基础第95-97页
    5.2 测量工具的开发第97-101页
        5.2.1 测量指标体系的来源第97-98页
        5.2.2 测量指标体系的开发第98-101页
    5.3 评分过程以及数据收集第101-110页
        5.3.1 评分准则及案例解析第101-109页
        5.3.2 评分者的构成第109-110页
        5.3.3 数据收集第110页
    5.4 测量工具的试测阶段第110-146页
        5.4.1 测量工具(试测版)第110-112页
        5.4.2 试测样本与评分者任务设计第112-115页
        5.4.3 评分者和样本质量分析第115-120页
        5.4.4 多维性结构和水平结构合理性分析第120-131页
        5.4.5 题目质量和评分准则分析第131-146页
    5.5 测量工具的修订阶段第146-152页
        5.5.1 样本组成的修订第146页
        5.5.2 评分者组成的修订第146-147页
        5.5.3 测量题目的修订第147-151页
        5.5.4 评分准则及其等级的修订第151-152页
    5.6 测量工具的实测阶段第152-176页
        5.6.1 测量工具(实测版)第152-154页
        5.6.2 实测样本与评分者任务设计第154-155页
        5.6.3 评分者和样本质量分析第155-157页
        5.6.4 多维性结构和水平结构合理性分析第157-166页
        5.6.5 题目质量和评分准则分析第166-176页
    5.7 本章小结第176-178页
第六章 理科教师“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课堂教学表现评价标准研究第178-198页
    6.1 教学内容呈现表现评价标准第178-182页
        6.1.1 评价标准的构建第178-180页
        6.1.2 评价标准的特征第180-182页
    6.2 教学策略选择表现评价标准第182-185页
        6.2.1 评价标准的构建第182-183页
        6.2.2 评价标准的特征第183-185页
    6.3 教学氛围创设表现评价标准第185-188页
        6.3.1 评价标准的构建第185-187页
        6.3.2 评价标准的特征第187-188页
    6.4 整体教学表现评价标准第188-197页
        6.4.1 评价标准的构建第188-194页
        6.4.2 评价标准的特征第194-197页
    6.5 本章小结第197-198页
第七章 理科教师“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课堂教学表现评价研究第198-223页
    7.1 教学内容呈现表现评价研究第199-205页
        7.1.1 总体描述性分析第199页
        7.1.2 相关性分析第199-200页
        7.1.3 影响因素及程度分析第200-202页
        7.1.4 差异性分析第202-205页
    7.2 教学策略选择表现评价研究第205-210页
        7.2.1 总体描述性分析第205页
        7.2.2 相关性分析第205-206页
        7.2.3 影响因素及程度分析第206-207页
        7.2.4 差异性分析第207-210页
    7.3 教学氛围创设表现评价研究第210-215页
        7.3.1 总体描述性分析第210页
        7.3.2 相关性分析第210-211页
        7.3.3 影响因素及程度分析第211-212页
        7.3.4 差异性分析第212-215页
    7.4 整体教学表现评价研究第215-222页
        7.4.1 总体描述性分析第215页
        7.4.2 相关性分析第215-216页
        7.4.3 影响因素及程度分析第216-217页
        7.4.4 差异性分析第217-222页
    7.5 本章小结第222-223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223-227页
    8.1 研究结论第223-226页
        8.1.1 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第223-224页
        8.1.2 核心研究的主要结论第224-225页
        8.1.3 应用研究的主要结论第225-226页
    8.2 研究展望第226-227页
参考文献第227-237页
附录第237-254页
后记第254-256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256-257页

论文共2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师的“平庸之恶”--一项校园民族志研究
下一篇:中学地理学科的公民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