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3 家校合作的含义 | 第11页 |
| 1.4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1.5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 1.5.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1.5.2 主要方法 | 第14-15页 |
| 2 样本学校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20页 |
| 2.1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 2.1.1 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基本到位,重视程度不高 | 第15-16页 |
| 2.1.2 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 | 第16页 |
| 2.1.3 家校合作随意性强,缺乏体系建设 | 第16-17页 |
| 2.1.4 教师缺乏家校合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第17页 |
| 2.1.5 家校合作的内容和渠道单一 | 第17页 |
| 2.2 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7-20页 |
| 2.2.1 教育目标偏离正常轨道 | 第17-18页 |
| 2.2.2 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识和能力 | 第18页 |
| 2.2.3 重视学生成绩,轻视学生品德 | 第18-19页 |
| 2.2.4 合作偏少,挑剔居多 | 第19-20页 |
| 3 影响样本学校家校合作效果的因素分析 | 第20-26页 |
| 3.1 学校因素 | 第20-22页 |
| 3.1.1 管理者的教育理念 | 第20页 |
| 3.1.2 合作平台 | 第20-21页 |
| 3.1.3 学校教育资源 | 第21页 |
| 3.1.4 家长资源 | 第21-22页 |
| 3.2 教师因素 | 第22-23页 |
| 3.2.1 责任意识 | 第22页 |
| 3.2.2 家校合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 第22页 |
| 3.2.3 职业倦怠 | 第22-23页 |
| 3.3 家长因素 | 第23-25页 |
| 3.3.1 家庭的经济基础 | 第23页 |
| 3.3.2 职业因素 | 第23-24页 |
| 3.3.3 家长的教育期望值 | 第24页 |
| 3.3.4 合作意识 | 第24-25页 |
| 3.4 学生因素 | 第25-26页 |
| 4 小学家校合作的策略 | 第26-37页 |
| 4.1 树立“互利共赢”观念 | 第26-28页 |
| 4.1.1 学校充分认识家校合作对学校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26-27页 |
| 4.1.2 增强家长对配合学校教育的认识 | 第27-28页 |
| 4.2 构建“全方位”合作平台 | 第28-30页 |
| 4.2.1 建立正式的家校合作组织 | 第28-29页 |
| 4.2.2 搭建家校合作的网络平台 | 第29-30页 |
| 4.2.3 提升传统渠道实效性 | 第30页 |
| 4.3 构建家校合作课程体系 | 第30-35页 |
| 4.3.1 整合家长资源形成课程资源库 | 第31页 |
| 4.3.2 开发家庭教育课程 | 第31-32页 |
| 4.3.3 开发教师教育课程 | 第32-34页 |
| 4.3.4 开发小学生特色课程 | 第34-35页 |
| 4.4 确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 第35-37页 |
| 4.4.1 改革学生评价方案 | 第35-36页 |
| 4.4.2 制定家校合作考核标准 | 第36-37页 |
| 5 家校合作的实践——“新三好学生”评选 | 第37-40页 |
| 5.1 评选“新三好学生”活动情况 | 第37-38页 |
| 5.1.1 活动基本情况 | 第37页 |
| 5.1.2 活动中策略运用 | 第37-38页 |
| 5.2“新三好学生”评选活动的成效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附录 | 第41-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