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论文--高能物理学论文--粒子物理学论文

寻找味改变中性流过程D~0→γγ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6页
    1.1 粒子物理学简史第14-16页
    1.2 标准模型第16-19页
        1.2.1 概述第16-19页
        1.2.2 标准模型的挑战第19页
    1.3 ψ(3770)和D介子物理第19-23页
        1.3.1 ψ(3770)物理第19-21页
        1.3.2 D介子物理第21-23页
    1.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参考文献第24-26页
第二章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第26-38页
    2.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第26-27页
    2.2 北京谱仪第27-33页
        2.2.1 主漂移室第28-29页
        2.2.2 飞行时间计数器第29-30页
        2.2.3 电磁量能器第30-31页
        2.2.4 μ子鉴别器第31页
        2.2.5 超导磁铁第31页
        2.2.6 电子学系统第31-32页
        2.2.7 触发判选系统第32-33页
        2.2.8 数据获取系统第33页
    2.3 BESⅢ离线软件系统第33-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第三章 寻找味改变中性流D~0—γγ第38-94页
    3.1 选题动机第38-40页
    3.2 数据与蒙特卡洛(MC)样本第40-42页
        3.2.1 数据样本第40页
        3.2.2 信号MC样本第40页
        3.2.3 公用MC样本第40-41页
        3.2.4 辐射Bhabha样本第41页
        3.2.5 样本小结第41-42页
    3.3 分析框架与方法第42-43页
        3.3.1 分析框架第42页
        3.3.2 分析方法第42-43页
    3.4 光子与带电粒子的选择第43-44页
        3.4.1 光子选择第43页
        3.4.2 带电粒子选择第43-44页
        3.4.3 π~0选择第44页
    3.5 单标记方法寻找D~0→γγ第44-68页
        3.5.1 事例选择与本底分析第44-53页
        3.5.2 输入输出检查和MC拟合结果第53-57页
        3.5.3 D~0→γγ基于MC的系统误差估计第57-62页
        3.5.4 打开D~0→γγ盒子(unblind)第62-68页
    3.6 双标记方法寻找D~0→γγ第68-77页
        3.6.1 双标记方法第68页
        3.6.2 D~0单标记道的选择第68-70页
        3.6.3 双标记道的选择第70-71页
        3.6.4 本底分析第71-73页
        3.6.5 信号拟合第73-75页
        3.6.6 系统误差分析第75-76页
        3.6.7 D~0→γγ分支比上限第76-77页
    3.7 D~0→π~0π~0第77-89页
        3.7.1 事例选择与本底分析第77-80页
        3.7.2 拟合结果第80-86页
        3.7.3 系统误差估计第86-89页
    3.8 结果分析第89-91页
        3.8.1 D~0→γγ第89页
        3.8.2 D~0→π~0π~0第89-90页
        3.8.3 结论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第四章 D~+→ωe~+v_e,φe~+v_e绝对分支比的初步测量第94-109页
    4.1 选题动机第94-95页
    4.2 数据与蒙特卡洛(MC)样本第95页
        4.2.1 数据样本第95页
        4.2.2 MC样本第95页
    4.3 分析方法第95-97页
    4.4 末态粒子选择第97-98页
        4.4.1 带电粒子选择第97页
        4.4.2 K_s选择第97页
        4.4.3 光子选择第97-98页
        4.4.4 π~0选择第98页
    4.5 标记道D~-介子的选择第98-101页
        4.5.1 事例选择第98-100页
        4.5.2 数据结果第100-101页
    4.6 D~+→ωe~+v_e第101-104页
        4.6.1 事例选择第101-102页
        4.6.2 本底研究第102页
        4.6.3 数据结果第102-104页
    4.7 D~+→φe~+v_e第104-105页
        4.7.1 事例选择第104-105页
        4.7.2 本底研究第105页
        4.7.3 数据结果第105页
    4.8 系统误差分析第105-107页
    4.9 总结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0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09-111页
附录A D介子标记效率的蒙特卡洛研究第111-115页
附录B 带电粒子重建径迹数的研究第115-120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会议报告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一学习者在英语语篇语法填空中元认知策略使用的差异性研究--以河南省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为例
下一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