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6页 |
前言 | 第16-18页 |
实验一 芪藤消浊颗粒药效学研究 | 第18-31页 |
1 材料 | 第18-19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1.2 实验药品 | 第18-19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19页 |
2 方法 | 第19-23页 |
2.1 模型的制备 | 第19页 |
2.2 分组及给药 | 第19-20页 |
2.3 观测指标 | 第20-23页 |
3 结果 | 第23-28页 |
3.1 一般状态观测 | 第23页 |
3.2 各组大鼠体质量的变化 | 第23-24页 |
3.3 芪藤消浊颗粒对慢性肾炎大鼠 24 h蛋 白尿含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3.4 芪藤消浊颗粒对慢性肾炎大鼠尿素氮、肌酐、胱抑素、视黄醇结合蛋白、β2-微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3.5 芪藤消浊颗粒对慢性肾炎大鼠肾脏组织肉眼观测影响 | 第26页 |
3.6 芪藤消浊颗粒对慢性肾炎大鼠肾小球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第26-27页 |
3.7 芪藤消浊颗粒对慢性肾炎大鼠肾脏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27-28页 |
4 讨论 | 第28-30页 |
4.1 芪藤消浊颗粒处方分析 | 第28页 |
4.2 阳性药的选择依据 | 第28页 |
4.3 慢性肾炎模型的选择依据 | 第28-29页 |
4.4 相关指标的选择依据 | 第29-30页 |
5 结论 | 第30-31页 |
实验二 基于全基因组学技术的慢性肾炎差异基因的筛选 | 第31-62页 |
1 材料 | 第31-33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31-32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32-33页 |
2 方法 | 第33-38页 |
2.1 模型的制备与分组 | 第33页 |
2.2 样品R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2.3 RNA的纯化与质控 | 第34-35页 |
2.4 样品的标记 | 第35-36页 |
2.5 标记扩增后的c RNA与质检 | 第36页 |
2.6 芯片洗涤 | 第36-37页 |
2.7 芯片扫描 | 第37页 |
2.8 数据读取 | 第37页 |
2.9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2.10 统计学处理 | 第37-38页 |
3 结果 | 第38-57页 |
3.1 RNA样本的质量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3.2 基因芯片扫描图 | 第39-40页 |
3.3 箱式图分析(Box-whisker Plot) | 第40-41页 |
3.4 散点图分析(Scatter Plot) | 第41页 |
3.5 火山图分析(Volcano Plot) | 第41-42页 |
3.6 聚类分析 | 第42-43页 |
3.7 基因芯片表达数据的筛选结果 | 第43页 |
3.8 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结果 | 第43-54页 |
3.9 差异表达基因调控网络分析 | 第54-57页 |
4 讨论 | 第57-61页 |
4.1 细胞周期与慢性肾炎的关系 | 第57-59页 |
4.2 炎症反应与慢性肾炎的关系 | 第59-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实验三 基于全基因组学技术探讨芪藤消浊颗粒治疗慢性肾炎的作用机制 | 第62-93页 |
1 材料 | 第62-65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62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62-64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64-65页 |
2 方法 | 第65-72页 |
2.1 模型的制备 | 第65页 |
2.2 分组及给药 | 第65页 |
2.3 样品RNA的提取 | 第65页 |
2.4 RNA纯化及质控 | 第65-66页 |
2.5 样品的标记 | 第66页 |
2.6 标记扩增后的c RNA与质检 | 第66页 |
2.7 芯片洗涤 | 第66页 |
2.8 芯片扫描 | 第66页 |
2.9 数据读取 | 第66页 |
2.10 数据分析 | 第66页 |
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样品 | 第66页 |
2.12 基因引物序列及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 第66-67页 |
2.13 样品总RNA的提取 | 第67-68页 |
2.14 RNA的质量检测 | 第68-70页 |
2.15 模板cDNA的合成 | 第70页 |
2.16 定时定量PCR验证基因表达 | 第70-71页 |
2.17 标准曲线制作 | 第71页 |
2.18 熔解曲线制作 | 第71页 |
2.19 数据分析 | 第71-72页 |
2.20 统计学处理 | 第72页 |
3 结果 | 第72-89页 |
3.1 RNA样本的质量控制结果 | 第72-74页 |
3.2 基因芯片扫描图 | 第74页 |
3.3 箱式图分析(Box-whisker Plot) | 第74-75页 |
3.4 散点图分析(Scatter Plot) | 第75-76页 |
3.5 火山图分析(Volcano Plot) | 第76页 |
3.6 聚类分析 | 第76-77页 |
3.7 基因芯片表达数据的筛选结果 | 第77-78页 |
3.8 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结果 | 第78-84页 |
3.9 差异表达基因调控网络分析 | 第84-87页 |
3.10 芪藤消浊颗粒治疗慢性肾炎的基因差异表达相关信息 | 第87页 |
3.11 内参基因β-actin表达 | 第87页 |
3.12 目的基因表达 | 第87-88页 |
3.13 各组肾小球组织中目的基因表达的比较 | 第88-89页 |
4 讨论 | 第89-92页 |
5 结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2页 |
综述 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 第10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个人简介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