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政府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职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一、绪论第11-17页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1. 选题研究背景第11页
        2. 选题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2-15页
        1. 国外文献综述第12-13页
        2. 国内文献综述第13-15页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5-16页
        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2. 研究方法第16页
    (四) 创新点第16-17页
二、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第17-25页
    (一) 相关概念第17-22页
        1. 互联网金融第17-18页
        2. 互联网金融模式第18-19页
        3. 互联网金融监管第19页
        4. 互联网金融监管风险第19页
        5. 政府职能第19-22页
    (二) 基本理论第22-25页
        1. 政府职能理论第22-23页
        2. 市场失灵理论第23页
        3. 科斯定理理论第23-25页
三、政府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要求第25-30页
    (一) 互联网金融风险种类第25-27页
        1. 政策法律风险第25页
        2. 监管主体风险第25页
        3. 交易风险第25-26页
        4. 技术风险第26页
        5. 认知风险第26页
        6. 信用违约风险第26页
        7. 期限错配风险第26页
        8. 市场风险第26-27页
    (二) 政府监管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第27-28页
        1. 互联网金融可能存在非理性的个人行为第27页
        2. 个人理性,并不意味着集体理性假设成立第27-28页
        3. 互联网金融创新可能存有缺陷第28页
        4. 行为金融学认为互联网金融监管是必要的第28页
    (三) 政府监管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基本要求第28-30页
        1. 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安全运行体系第28页
        2. 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第28-29页
        3. 需要平台网站的安全性高第29页
        4. 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第29-30页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现状分析第30-40页
    (一) 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其对应的监管机构第30-31页
        1. 互联网支付第30页
        2. 网络借贷第30页
        3. 股权众筹融资第30-31页
        4. 互联网基金销售第31页
        5. 互联网保险第31页
        6. 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金融消费第31页
    (二)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改革进展第31-32页
    (三)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就余额宝、e租宝风险暴露的监管漏洞的案例分析第32-37页
        1. 基于余额宝问题暴露的风险监管分析第32-34页
        2. 基于e租宝欺诈事件暴露风险监管分析第34-37页
    (四) 政府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第37-40页
        1. 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第37-38页
        2.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职责归属不清第38-39页
        3. 互联网金融监管引导不到位第39页
        4. 互联网金融监管手段落后第39页
        5. 监管引导不到位第39-40页
五、政府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国际借鉴第40-44页
    (一) 美国模式:重视政府监管第40-41页
        1. 适当放低市场准入门槛与上市标准第40页
        2. 严格的法律监管第40页
        3. 重视保护消费者权益第40-41页
        4. 完善信用体系第41页
    (二) 英国模式:注重行业自律第41页
        1. 行业自律性高,各行业协会发展成熟,并有行业性法规予以保障第41页
        2. 政府以法律手段辅以监管第41页
        3. 完善的信用体系第41页
    (三) 其他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思路第41-42页
        1. 日本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建立自身金融生态圈第42页
        2. 澳大利亚互联网金融监管理念: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第42页
    (四) 小结第42-44页
        1. 法规先行,行为与审慎监管并重第42-43页
        2. 公平监管,维护借货双方利益第43页
        3. 适度监管,集约化与多样化并存第43-44页
六、完善政府应对互联网金融监管职能的相关建议第44-50页
    (一) 明确监管主体第44-45页
        1. 建立健全全面覆盖常态化的监管机制,促使监管方向转向依法监管第45页
        2. 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推进力度第45页
        3. 提高监管能力,增强专业化监管水平第45页
        4. 审慎监管行为,对各类金融创新抱以友好态度第45页
        5. 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监管的威慑力第45页
        6. 加强对投资者风险教育第45页
    (二) 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第45-46页
    (三) 完善法律制度建设第46-47页
    (四) 健全对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第47-48页
    (五) 建设数据系统,加强信息披露第48页
    (六) 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第48-49页
    (七) 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第49-50页
七、结论和研究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附件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糖肾康对DN模型大鼠血中NF-κB p65、p-IκBα、IKKα的影响及其对气阴两虚血瘀证DN患者的治疗作用
下一篇:基于全基因组学技术的慢性肾炎差异基因筛选及芪藤消浊颗粒的干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