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导论 | 第11-12页 |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2.1 乒乓球项目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2.1.1 国内乒乓球项目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1.2 国外乒乓球项目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2.1.3 国内外乒乓球项目研究现状小结 | 第14-15页 |
2.2 乒乓球正手前冲弧圈球技术的技术特点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3 乒乓球项目在学校体育中课程和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4 乒乓球项目能量消耗特征和供能特征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1-27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3.2.2 实验测试法 | 第21-26页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26-27页 |
3.2.4 逻辑分析法 | 第27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7-49页 |
4.1 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 | 第27-30页 |
4.1.1 不同性别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 | 第27-28页 |
4.1.2 不同运动级别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 | 第28-29页 |
4.1.3 身高、体重、年龄和最大摄氧量的相关性 | 第29-30页 |
4.2 不同性别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生理学指标特征 | 第30-35页 |
4.2.1 不同性别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心率特征 | 第30-31页 |
4.2.2 不同性别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摄氧量特征 | 第31-32页 |
4.2.3 不同性别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能量消耗特征 | 第32-33页 |
4.2.4 不同性别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血乳酸特征 | 第33-35页 |
4.3 不同运动等级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生理学指标特征 | 第35-42页 |
4.3.1 不同运动等级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心率特征 | 第35-37页 |
4.3.2 不同运动等级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摄氧量特征 | 第37-39页 |
4.3.3 不同运动等级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能量消耗特征 | 第39-41页 |
4.3.4 不同运动等级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血乳酸特征 | 第41-42页 |
4.4 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供能系统特征 | 第42-46页 |
4.4.1 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有氧供能量特征 | 第42-43页 |
4.4.2 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磷酸原供能量特征 | 第43-44页 |
4.4.3 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糖酵解供能量特征 | 第44-45页 |
4.4.4 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供能系统特征讨论 | 第45-46页 |
4.5 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供能比例特征 | 第46-49页 |
4.5.1 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有氧供能比例特征 | 第46-47页 |
4.5.2 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磷酸原供能比例特征 | 第47页 |
4.5.3 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糖酵解供能比例特征 | 第47-48页 |
4.5.4 中学生正手前冲弧圈球递增强度的供能比例特征讨论 | 第48-49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9-50页 |
5.1 结论 | 第49页 |
5.2 建议 | 第49-50页 |
6 研究不足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件 1 | 第54-55页 |
附件 2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