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量刑规则的体系性建构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绪论第14-28页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4-15页
    二、研究现状第15-25页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第25-26页
    四、研究方法第26-28页
第一章 量刑规则体系概述第28-48页
    一、走向体系化的量刑规则第28-36页
        (一)量刑规则的历史演进:由单一化走向体系化第28-30页
        (二)我国量刑规则的体系轮廓第30-36页
    二、量刑规则体系性建构的现代意义第36-41页
        (一)量刑规则体系的建构有助于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第36-38页
        (二)量刑规则体系的建构有助于罪刑均衡原则的实现第38-40页
        (三)量刑规则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刑法机能的实现第40-41页
    三、量刑规则体系研究的四个主要层面第41-48页
        (一)指导理念层面第41-43页
        (二)规则设定层面第43-46页
        (三)体系构件层面第46-47页
        (四)辅助技术层面第47-48页
第二章 量刑规则体系建构四个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8-68页
    一、指导理念在设定初衷与实然表现之间存在偏差第48-52页
        (一)指导理念的设定初衷是追求公正第48-49页
        (二)指导理念的实然表现为限权过度第49-52页
    二、规则设定层面:刑罚配置与量刑基准亟待完善第52-60页
        (一)刑罚配置不够完善第52-55页
        (二)量刑基准不够明确第55-60页
    三、体系构件层面:协调性欠缺第60-62页
        (一)《规范程序意见》规则设置不能与实体法相互对接第60页
        (二)《量刑指导意见》规则设置与刑法之间不相协调第60-62页
    四、体系技术层面:支撑不足第62-68页
        (一)硬技术方面:量刑数据信息化管理的不足第62-63页
        (二)软技术方面:法官量刑思维方法的欠缺第63-68页
第三章 量刑规则体系指导理念的应然变革:公正优先、限权为辅第68-92页
    一、公正与限权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第68-74页
        (一)公正释义与限权解读第68-72页
        (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适度限权是实现公正的保障第72-74页
    二、指导理念的应然转变:公正优先、限权为辅第74-79页
        (一)指导理念转变的根基及其价值第74-76页
        (二)域外实践证成:美国的经验借鉴第76-79页
    三、指导理念在量刑规则体系建构中的具体运用第79-92页
        (一)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适度赋予与合理限制第79-81页
        (二)影响公正量刑的主要因素的正确处理第81-92页
第四章 规则设定层面突出问题的解决第92-108页
    一、完善刑罚配置第92-103页
        (一)确立轻缓化的刑罚理念第92-95页
        (二)明确刑罚配置原则第95-103页
    二、明确量刑基准第103-108页
        (一)量刑基准概述第103-104页
        (二)量刑基准的确定第104-108页
第五章 量刑规则体系的协调性第108-118页
    一、量刑规则体系协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108-110页
        (一)量刑规则体系协调的必要性第108-109页
        (二)量刑规则体系协调的可行性第109-110页
    二、系统化方法在体系协调中的运用第110-118页
        (一)系统化方法概述第110-112页
        (二)系统化协调方案第112-118页
第六章 量刑规则体系的技术支撑第118-128页
    一、硬技术支撑——量刑数据的现代信息化管理第118-123页
        (一)量刑数据信息化管理的现实需求第118-121页
        (二)量刑数据信息化管理的平台建设第121-123页
    二、软技术支撑——类型化思维的适度运用第123-128页
        (一)类型化思维的理论基础第123-125页
        (二)类型化思维的实际运用第125-128页
结论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6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146-148页
后记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商会模式与立法研究
下一篇: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