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中国商会模式与立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绪论第15-33页
    一、选题背景第15-23页
    二、研究综述第23-29页
    三、选题意义第29-30页
    四、研究目的第30-31页
    五、研究方法第31-32页
    六、本文创新性第32-33页
第一章 中国商会类型化的理论前提第33-41页
    一、商会模式的理论内涵第33-35页
        (一)商会模式的理论定义第33-34页
        (二)商会模式形成的判断依据第34-35页
    二、中国模式的理论解说第35-38页
        (一)中国模式的概念范畴第35-37页
        (二)中国模式的适用场域第37-38页
        (三)中国模式与我国商会模式的逻辑关系第38页
    三、中国模式视野下商会类型化的理论标准第38-41页
        (一)中国商会模式类型化的时代背景标准第38-39页
        (二)中国商会类型化的政策法律标准第39-40页
        (三)新形势下的商会过渡模式第40-41页
第二章 商会功能与商会法的理论解析第41-60页
    一、商会功能的理论定位第41-50页
        (一)商会的经济功能第41-45页
        (二)商会的民主功能第45-47页
        (三)商会的社会功能第47-49页
        (四)商会的法律创制功能第49-50页
    二、商会法的性质与任务第50-52页
        (一)商会法的定义第50-51页
        (二)商会法的核心价值第51-52页
        (三)商会模式的法律化第52页
    三、域外商会模式概览第52-60页
        (一)域外商会模式概述第53-57页
        (二)三种商会模式的利弊分析第57-59页
        (三)我国未来商会模式的域外借鉴第59-60页
第三章 中国商会类型化分析第60-79页
    一、计划经济时期——商会虚无模式第60-64页
        (一)历史背景概述、时代特征与实际效果第60-62页
        (二)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商会模式的作用分析第62-63页
        (三)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商会模式的经验教训第63-64页
    二、改革开放初期——商会经济模式第64-68页
        (一)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与实际效果第64-66页
        (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商会模式的作用分析第66-67页
        (三)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商会模式的运行状态第67-68页
    三、全面改革开放时期——商会统战模式第68-71页
        (一)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与实际效果第68-70页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会模式的作用分析第70页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会模式的经验教训第70-71页
    四、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全面发展时期——商会过渡模式第71-75页
        (一)历史背景概述第71-72页
        (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全面发展时期我国商会模式运行概况第72-74页
        (三)问题形态:运行状态与客观效果第74-75页
    五、我国未来商会蓝图——商会本源模式第75-79页
        (一)商会在社会经济中的定位与功能纯化第75页
        (二)商会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特殊地位与作用第75-76页
        (三)独立、自治、自律、参政议政等职能的系统高效发挥第76页
        (四)统一商会立法下自主运行的中国商会第76-79页
第四章 商会过渡模式总评第79-102页
    一、商会过渡模式实践概况第79-83页
        (一)商会过渡模式变革的外在有利因素第80-81页
        (二)商会过渡模式变革的内在有利因素第81-83页
    二、商会过渡模式之立法概况第83-85页
        (一)中央部委立法概况第83页
        (二)地方党政部门立法概况第83-85页
    三、商会过渡模式的基本特征及问题第85-98页
        (一)商会过渡模式的基本特征第85-87页
        (二)商会过渡模式的实践问题第87-92页
        (三)商会过渡模式的立法问题第92-98页
    四、商会过渡模式问题成因分析第98-102页
        (一)社会基础制约第99页
        (二)经济体制约束第99-100页
        (三)商会生态的固有限制第100-101页
        (四)整体规划中商会模式的缺失第101-102页
第五章 商会本源模式概要第102-118页
    一、商会本源模式的理论定位第102-110页
        (一)商会过渡模式变革的必然性第102-104页
        (二)商会本源模式之自治要旨第104-106页
        (三)商会本源模式的人文基础第106-110页
    二、商会本源模式运行状态第110-116页
        (一)商会与企业的互益关系第110-112页
        (二)商会与政府的共治关系第112-114页
        (三)商会治理的正当程序第114页
        (四)创新型社会中的商会模式第114-116页
    三、商会本源模式立法的基理第116-118页
        (一)我国具备良好的政治经济条件第116-117页
        (二)我国具有商会立法的传统第117页
        (三)商会本源模式立法的社会条件已成熟第117-118页
第六章 中国商会模式的逻辑图景第118-140页
    一、商会本源模式的基本思路与原则第120-124页
        (一)商会本源模式核心要求:维护和尊重市场规律第120-122页
        (二)商会本源模式的行为准则:坚守法纪与底线第122页
        (三)商会本源模式的功能定位:服务企业发展第122-123页
        (四)商会本源模式的基本特征:实现高度自治第123-124页
    二、商会与政府的关系及职能分工第124-125页
        (一)法律关系的独立性第124-125页
        (二)业务职能的合作性第125页
        (三)职权分工的明确性第125页
    三、强化商会立法创制工作第125-140页
        (一)我国商会立法的理论评判第126页
        (二)我国商会立法完善思路第126-127页
        (三)我国商会模式变革立法修改和设计方案第127-140页
结语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4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154-155页
后记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问题研究
下一篇:量刑规则的体系性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