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翻译论文

《孙子兵法》英译文功能语境重构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5-21页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第15-18页
        1.1.1 选题缘起第15-17页
        1.1.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2 研究问题及论文结构第18-19页
        1.2.1 研究问题第18页
        1.2.2 论文结构第18-19页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9-21页
        1.3.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2 创新点第20-21页
2 文献综述第21-52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孙子兵法》英译及英译研究第21-31页
        2.2.1 《孙子兵法》英译第22-27页
        2.2.2 《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第27-31页
    2.3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语境研究第31-45页
        2.3.1 功能语境理论第31-40页
            2.3.1.1 理论渊源第31-32页
            2.3.1.2 初步形成和发展第32-34页
            2.3.1.3 理论分化与修补第34-40页
        2.3.2 功能语境视角的翻译研究第40-45页
            2.3.2.1 情景语境视角的翻译研究第40-43页
            2.3.2.2 文化语境视角的翻译研究第43-45页
    2.4 语境重构研究第45-51页
        2.4.1 语言学视角的语境重构第45-47页
        2.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第47-51页
    2.5 小结第51-52页
3 典籍英译文功能语境重构研究模式第52-80页
    3.1 引言第52页
    3.2 功能语境重构的理据第52-53页
    3.3 文化语境重构第53-66页
        3.3.1 意识形态的定性功能第54页
        3.3.2 文化语境重构的内容第54-61页
            3.3.2.1 社会文化第55-56页
            3.3.2.2 精神文化第56-58页
            3.3.2.3 军事文化第58-59页
            3.3.2.4 语言文化第59-61页
        3.3.3 文化语境重构的向度第61-63页
            3.3.3.1 共时语境第61-62页
            3.3.3.2 历时语境第62-63页
        3.3.4 文化语境重构的三维调试第63-66页
            3.3.4.1 以源语语境为取向的异化翻译第64-65页
            3.3.4.2 顺应译入语语境的归化翻译第65-66页
            3.3.4.3 调和两种语境的合和翻译第66页
    3.4 情景语境重构第66-78页
        3.4.1 语场重构第66-71页
            3.4.1.1 及物性系统第67-69页
            3.4.1.2 逻辑语义第69-71页
        3.4.2 语旨重构第71-75页
            3.4.2.1 语气系统第71-72页
            3.4.2.2 情态系统第72-74页
            3.4.2.3 人称系统第74-75页
        3.4.3 语式重构第75-78页
            3.4.3.1 主位结构第75-77页
            3.4.3.2 衔接第77-78页
    3.5 小结第78-80页
4 《孙子兵法》英译文文化语境重构第80-152页
    4.1 引言第80页
    4.2 四译本文化态度第80-88页
        4.2.1 文化尊重下的客观求索第80-82页
        4.2.2 强势文化下的“蓄意”抵制第82-85页
        4.2.3 文化自信下的积极融入第85-86页
        4.2.4 文化认可下的探本求源第86-88页
    4.3 四译本的文化语境重构第88-136页
        4.3.1 社会文化层面第88-97页
            4.3.1.1 典故的翻译第88-90页
            4.3.1.2 历史名称的翻译第90-93页
            4.3.1.3 社会风俗的翻译第93-95页
            4.3.1.4 计量单位的翻译第95-97页
        4.3.2 精神文化层面第97-110页
            4.3.2.1 “道”等哲学概念的传译第97-103页
            4.3.2.2 “天”等宗教文化的传译第103-110页
        4.3.3 军事文化层面第110-123页
            4.3.3.1 军事术语的翻译第110-117页
            4.3.3.2 军事概念的传译第117-121页
            4.3.3.3 “全胜”思想的传译第121-123页
        4.3.4 语言文化层面第123-136页
            4.3.4.1 词义变化的调整第123-128页
            4.3.4.2 文化规约的适应第128-131页
            4.3.4.3 数字文化的传译第131-136页
    4.4 四译本的共历时语境重构第136-145页
        4.4.1 索耶尔译本的军事阐释第136-138页
        4.4.2 闵福德译本的中西合璧第138-142页
        4.4.3 林戊荪译本的他者色彩第142-143页
        4.4.4 黄氏译本的考古气息第143-145页
    4.5 四译本文化语境重构的三维调试第145-150页
        4.5.1 索耶尔译本的客观导向第146-147页
        4.5.2 闵福德译本的强势贴近第147-148页
        4.5.3 林戊荪译本的主动协调第148-150页
        4.5.4 黄氏译本的客观还原第150页
    4.6 小结第150-152页
5 《孙子兵法》英译文情景语境重构第152-200页
    5.1 引言第152页
    5.2 四个译本的语场重构第152-176页
        5.2.1 英译文及物性系统重构第152-159页
        5.2.2 逻辑语义系统重构第159-164页
            5.2.2.1 对原文小句的处理第159-162页
            5.2.2.2 对逻辑关系的调整第162-164页
        5.2.3 四个译本语场重构的特点第164-176页
            5.2.3.1 索耶尔译本的摹写与诠释第164-166页
            5.2.3.2 闵福德译本的语场简化第166-168页
            5.2.3.3 林戊荪译本的嵌入性阐释第168-171页
            5.2.3.4 黄氏译本的名物化凸显第171-176页
    5.3 四个译本的语旨重构第176-186页
        5.3.1 语气的选择第176-181页
        5.3.2 情态系统的调试第181-183页
        5.3.3 人称代词的调整第183-186页
    5.4 四个译本的语式重构第186-199页
        5.4.1 主位结构的选择第186-192页
        5.4.2 衔接方式的调整第192-199页
    5.5 小结第199-200页
6 《孙子兵法》英译文语境重构的文化阐释第200-216页
    6.1 引言第200页
    6.2 自然地理与历史第200-204页
        6.2.1 物质文化的传译第201-202页
        6.2.2 社会文化的传译第202-203页
        6.2.3 比喻修辞的传译第203-204页
    6.3 意识形态第204-207页
    6.4 哲学观和宗教观第207-209页
    6.5 语言和思维模式第209-215页
        6.5.1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第210-212页
        6.5.2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第212-213页
        6.5.3 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第213-215页
    6.6 小结第215-216页
7 结论第216-221页
    7.1 研究回顾第216-218页
    7.2 局限性与不足第218-219页
    7.3 研究前景第219-221页
参考文献第221-234页
附录第234-237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237-241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241页

论文共2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药物性肝病行肝移植治疗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下一篇: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发热待查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