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24页 |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2-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二、国内外社会治理研究概况 | 第16-20页 |
(一)国内社会治理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二)国外社会治理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22页 |
五、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一)论文创新点 | 第22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基本概念解读 | 第24-33页 |
一、社会治理的核心概念 | 第24-31页 |
(一)社会和基层社会 | 第24页 |
(二)社会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 | 第24-31页 |
二、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辨析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与现状 | 第33-51页 |
一、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 第33-40页 |
(一)1949年以前的我国社会管理模式——“统治型”社会管理及其特点 | 第33-34页 |
(二)1949年至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管理模式——“管控型”社会管理及其主要特征 | 第34-35页 |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社会管理模式——“党政主导型”社会管理实践 | 第35-40页 |
二、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 第40-45页 |
(一)“行政主导”的上海模式 | 第40-42页 |
(二)“社区自治”的沈阳模式 | 第42-43页 |
(三)“多方治理”的江汉模式 | 第43-44页 |
(四)“议行分设”的盐田模式 | 第44-45页 |
三、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5-51页 |
(一)基层社会治理理念的脱节 | 第45-46页 |
(二)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客体问题重重 | 第46-48页 |
(三)基层社会的人力、智力、财力不足 | 第48-50页 |
(四)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与法律体系有待健全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社会治理模式的研究和借鉴 | 第51-69页 |
一、国内先进地区社会治理模式 | 第51-56页 |
(一)北京东城区社会治理模式 | 第51-52页 |
(二)贵阳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 第52-54页 |
(三)长沙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 第54-56页 |
二、国外社会治理模式 | 第56-65页 |
(一)美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 第56-59页 |
(二)日本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 第59-61页 |
(三)新加坡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 第61-65页 |
三、国内外先进地区社会治理经验借鉴 | 第65-69页 |
(一)境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比较 | 第65-66页 |
(二)境内外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借鉴 | 第66-69页 |
第四章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 第69-91页 |
一、社会治理创新的理念分析 | 第69-70页 |
(一)法治理念 | 第69页 |
(二)治理与善治的理念分析 | 第69-70页 |
(三)公平正义的理念 | 第70页 |
二、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70-72页 |
(一)构建新型的政府与社会关系 | 第70-71页 |
(二)制定相关政策 | 第71-72页 |
(三)调节收入分配 | 第72页 |
三、改革社会治理体系 | 第72-76页 |
(一)健全社会治理政策体系 | 第72-73页 |
(二)深化城乡社会体制改革 | 第73-74页 |
(三)改善社会治理的模式 | 第74页 |
(四)强化危机预防机制 | 第74-75页 |
(五)应急处置机制的加强 | 第75-76页 |
四、提高社会治理手段 | 第76-83页 |
(一)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 | 第76-78页 |
(二)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 第78-83页 |
五、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 第83-91页 |
(一)以善治为取向进行政府治理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 | 第83-85页 |
(二)转换社会治理模式的路径,从政府主导走向合作治理 | 第85-87页 |
(三)加快社会治理模式转换,促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 第87-91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91-9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91-92页 |
二、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