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3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6-31页 |
一、国外文献回顾 | 第16-22页 |
二、国内文献回顾 | 第22-3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1-3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2页 |
第四节 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32-34页 |
一、基本框架 | 第32-33页 |
二、主要内容 | 第33-34页 |
第五节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34-36页 |
一、可能创新 | 第34-35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35-36页 |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 | 第36-64页 |
第一节 不确定性、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 第36-42页 |
一、不确定性 | 第36-37页 |
二、金融风险 | 第37-39页 |
三、金融危机 | 第39-40页 |
四、不确定性、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演进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42-44页 |
一、经济全球化 | 第42-43页 |
二、国际金融危机 | 第43-44页 |
三、当代国际金融危机 | 第44页 |
第三节 相关的主要理论 | 第44-63页 |
一、马克思生产过剩理论 | 第44-48页 |
二、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 | 第48-51页 |
三、三代金融危机理论 | 第51-58页 |
四、行为金融学理论 | 第58-61页 |
五、关于金融危机的新观点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 第64-100页 |
第一节 美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及金融风险分析 | 第64-75页 |
一、次级抵押贷款的运作机制 | 第64-70页 |
二、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 | 第70-73页 |
三、银行信贷快速增长 | 第73-74页 |
四、贸易收支状况不断恶化 | 第74-75页 |
第二节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发展 | 第75-77页 |
一、次级抵押贷款风险演变为当代美国金融危机 | 第75-76页 |
二、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当代国际金融危机 | 第76-77页 |
第三节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 第77-99页 |
一、对主要发达国家的冲击 | 第77-85页 |
二、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冲击 | 第85-95页 |
三、对全球金融格局的冲击 | 第95-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四章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100-126页 |
第一节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的度量 | 第100-110页 |
一、投机压力指数 | 第101-102页 |
二、外汇市场压力指数 | 第102-103页 |
三、外汇市场压力指数临界值的选取 | 第103-104页 |
四、金融危机压力指数 | 第104-106页 |
五、金融危机压力指数临界值的选取 | 第106-110页 |
第二节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指标体系构建 | 第110-118页 |
一、宏观经济运行指标 | 第111-113页 |
二、金融系统监测指标 | 第113-115页 |
三、资产价格泡沫指标 | 第115-118页 |
第三节 随机森林模型 | 第118-125页 |
一、分类与回归树方法 | 第118-122页 |
二、随机森林模型的原理 | 第122-124页 |
三、随机森林模型的输出结果及分类准确性判断 | 第124-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五章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 第126-163页 |
第一节 金融危机压力指数及其临界值的选取 | 第126-134页 |
一、计算金融危机压力指数 | 第127-130页 |
二、选取金融危机压力指数临界值 | 第130-134页 |
第二节 样本指标说明与描述 | 第134-136页 |
一、指标说明和数据来源 | 第134-135页 |
二、指标的统计性描述 | 第135-136页 |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136-162页 |
一、随机森林模型中参数的设置 | 第136-138页 |
二、随机森林模型估计的样本指标重要性 | 第138-141页 |
三、引发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因素分析 | 第141-155页 |
四、对决定性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 第155-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162-163页 |
第六章 启示与建议 | 第163-176页 |
第一节 重要启示 | 第163-169页 |
一、有效遏制资产价格泡沫膨胀 | 第163-165页 |
二、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第165-166页 |
三、注重社会道德和信用体系建设 | 第166-167页 |
四、规范金融创新活动 | 第167-169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169-175页 |
一、提高对资产价格泡沫的监控力度 | 第169-170页 |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170-172页 |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172-173页 |
四、继续改进金融防火墙 | 第173-175页 |
本章小结 | 第175-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2页 |
后记 | 第182-185页 |
附录A 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大事记 | 第185-207页 |
附录B R软件中随机森林模型的形式 | 第207-209页 |
附录C 指标的月度走势图 | 第209-211页 |
附录D 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 第211-212页 |
附录E 实证分析中的相关程序 | 第212-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