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第一章 疯草及苦马豆素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1 疯草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1.1 疯草的定义及分布 | 第13页 |
1.1.2 疯草的危害 | 第13-14页 |
1.1.2.1 造成家畜中毒或死亡 | 第13页 |
1.1.2.2 破坏生态平衡 | 第13页 |
1.1.2.3 对畜牧业及国民经济的危害 | 第13-14页 |
1.1.3 疯草的防控 | 第14-15页 |
1.1.3.1 人工挖除 | 第14页 |
1.1.3.2 化学灭除 | 第14页 |
1.1.3.3 生物防除 | 第14页 |
1.1.3.4 避免采食 | 第14页 |
1.1.3.5 疯草内生真菌去除或改造 | 第14-15页 |
1.2 苦马豆素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1.2.1 苦马豆素的来源 | 第15-16页 |
1.2.1.1 苦马豆素的植物来源 | 第15页 |
1.2.1.2 苦马豆素的化学合成 | 第15页 |
1.2.1.3 苦马豆素的微生物合成 | 第15-16页 |
1.2.2 苦马豆素的理化性质 | 第16页 |
1.2.3 苦马豆素的毒性研究 | 第16-17页 |
1.2.3.1 苦马豆素的毒性作用 | 第16-17页 |
1.2.3.2 苦马豆素的毒性作用机制 | 第17页 |
1.2.4 苦马豆素的应用前景 | 第17-19页 |
1.2.4.1 苦马豆素的抗肿瘤活性 | 第17-18页 |
1.2.4.2 苦马豆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18页 |
1.2.4.3 苦马豆素的抗病毒作用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疯草棘豆蠕孢菌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2.1 疯草内生真菌的种类 | 第19页 |
2.2 疯草棘豆蠕孢菌的生长特性 | 第19-20页 |
2.2.1 疯草棘豆蠕孢菌的形态 | 第19-20页 |
2.2.2 疯草棘豆蠕孢菌的分布 | 第20页 |
2.2.3 疯草棘豆蠕孢菌传播方式 | 第20页 |
2.3 疯草棘豆蠕孢菌与宿主植物 | 第20-21页 |
2.4 疯草棘豆蠕孢菌与苦马豆素 | 第21页 |
2.5 疯草棘豆蠕孢菌合成苦马豆素通路的研究 | 第21-26页 |
2.5.1 酵母氨酸的合成 | 第21-22页 |
2.5.2 哌可酸的合成 | 第22-23页 |
2.5.3 哌可酸到苦马豆素的合成 | 第23-26页 |
试验研究 | 第26-48页 |
第三章 疯草棘豆蠕孢菌P5CR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 | 第26-48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7-29页 |
3.1.1 菌种和质粒 | 第27页 |
3.1.2 试剂及培养基 | 第27页 |
3.1.3 培养基与溶液 | 第27-28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9-38页 |
3.2.1 棘豆蠕孢菌P5CR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 第29-32页 |
3.2.1.1 棘豆蠕孢菌总RNA提取 | 第29-30页 |
3.2.1.2 反转录总RNA | 第30页 |
3.2.1.3 棘豆蠕孢菌P5CR基因引物设计 | 第30页 |
3.2.1.4 棘豆蠕孢菌P5CR基因的扩增 | 第30-31页 |
3.2.1.5 DNA回收 | 第31页 |
3.2.1.6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和转化 | 第31页 |
3.2.1.7 转化子鉴定与测序 | 第31-32页 |
3.2.2 棘豆蠕孢菌P5CR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32-36页 |
3.2.2.1 棘豆蠕孢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2页 |
3.2.2.2 引物设计 | 第32-33页 |
3.2.2.3 P5CR上游和P5CR下游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 第33-34页 |
3.2.2.4 Pan7-1 质粒的扩增 | 第34页 |
3.2.2.5 Pan7-1 质粒的提取 | 第34页 |
3.2.2.6 hph的扩增 | 第34-35页 |
3.2.2.7 载体双酶切 | 第35页 |
3.2.2.8 PCR产物与载体的连接 | 第35页 |
3.2.2.9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5页 |
3.2.2.10 重组载体的筛选与鉴定 | 第35-36页 |
3.2.3 P5CR基因敲除菌株的获得 | 第36-38页 |
3.2.3.1 疯草棘豆蠕孢菌的活化及发酵培养 | 第36-37页 |
3.2.3.2 原生质体制备 | 第37页 |
3.2.3.3 重组载体线性化 | 第37页 |
3.2.3.4 原生质体的转化 | 第37-38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38-45页 |
3.3.1 棘豆蠕孢菌P5CR基因的扩增 | 第38页 |
3.3.2 棘豆蠕孢菌P5CR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38-42页 |
3.3.2.1 P5CR上、hph和P5CR下的PCR扩增 | 第38-39页 |
3.3.2.2 载体双酶切反应 | 第39-40页 |
3.3.2.3 重组载体筛选与鉴定 | 第40-42页 |
3.3.3 P5CR基因敲除菌株的获得 | 第42-45页 |
3.3.3.1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42-43页 |
3.3.3.2 原生质体转化与再生 | 第43页 |
3.3.3.3 P5CR基因敲除菌株的PCR鉴定 | 第43-45页 |
3.4 讨论 | 第45-48页 |
3.4.1 苦马豆素生物合成通路及关键调控酶 | 第45-46页 |
3.4.2 in-Fusion? HD Cloning Kit构建载体 | 第46-47页 |
3.4.3 REMI法转化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