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第一章 奶牛子宫内膜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1.1 黄连的成分及作用 | 第14-16页 |
1.1.1 黄连的化学成分 | 第14-15页 |
1.1.2 黄连的药理作用 | 第15-16页 |
1.1.2.1 抗菌抗炎作用 | 第15页 |
1.1.2.2 抗肿瘤作用 | 第15页 |
1.1.2.3 降血糖作用 | 第15页 |
1.1.2.4 毒性作用 | 第15-16页 |
1.2 丹参的成分及作用 | 第16-17页 |
1.2.1 丹参的化学成分 | 第16页 |
1.2.2 丹参的药理作用 | 第16-17页 |
1.2.2.1 抗菌抗炎作用 | 第16页 |
1.2.2.2 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作用 | 第16页 |
1.2.2.3 抗肿瘤作用 | 第16-17页 |
1.2.2.4 毒性作用 | 第17页 |
1.3 连翘的成分及作用 | 第17-19页 |
1.3.1 连翘的化学成分 | 第17页 |
1.3.2 连翘的药理作用 | 第17-19页 |
1.3.2.1 抑菌作用 | 第17-18页 |
1.3.2.2 抗炎作用 | 第18页 |
1.3.2.3 抗氧化作用 | 第18页 |
1.3.2.4 抗病毒作用 | 第18页 |
1.3.2.5 解热作用 | 第18页 |
1.3.2.6 毒性作用 | 第18-19页 |
1.3.2.7 其它作用 | 第19页 |
1.4 红花的成分及作用 | 第19-21页 |
1.4.1 红花的化学成分 | 第19页 |
1.4.2 红花的药理作用 | 第19-21页 |
1.4.2.1 抗菌作用 | 第19-20页 |
1.4.2.2 抗炎作用 | 第20页 |
1.4.2.3 促子宫收缩作用 | 第20页 |
1.4.2.4 毒性作用 | 第20页 |
1.4.2.5 其他作用 | 第20-21页 |
1.5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 第21-23页 |
1.5.1 急性毒理学试验 | 第21页 |
1.5.2 亚慢性毒性试验 | 第21-22页 |
1.5.3 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 第22-23页 |
1.6 小结 | 第23-24页 |
试验研究 | 第24-51页 |
第二章 丹连花子宫灌注液的急性毒理学试验 | 第24-36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4-28页 |
2.1.1 材料 | 第24页 |
2.1.1.1 药物 | 第24页 |
2.1.1.2 试验动物 | 第24页 |
2.1.1.3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2.1.2 方法 | 第24-28页 |
2.1.2.1 半数致死量测定 | 第24-25页 |
2.1.2.2 最大耐受量测定 | 第25页 |
2.1.2.3 皮肤刺激性试验 | 第25页 |
2.1.2.4 黏膜刺激性试验 | 第25-28页 |
2.1.2.5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2 结果 | 第28-34页 |
2.2.1 半数致死量测定结果 | 第28页 |
2.2.2 最大耐受量测定结果 | 第28-29页 |
2.2.3 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 | 第29-32页 |
2.2.4 黏膜刺激性试验结果 | 第32-34页 |
2.3 讨论 | 第34页 |
2.3.1 丹连花子宫灌注液的急性毒性 | 第34页 |
2.3.2 丹连花子宫灌注液的局部刺激性 | 第34页 |
2.4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丹连花子宫灌注液的亚慢性毒性试验 | 第36-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3.1.1 材料 | 第36-37页 |
3.1.1.1 试验动物 | 第36页 |
3.1.1.2 试验药物 | 第36页 |
3.1.1.3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3.1.1.4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3.1.2 方法 | 第37-38页 |
3.1.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37页 |
3.1.2.2 检测指标 | 第37页 |
3.1.2.3 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3.2 结果 | 第38-43页 |
3.2.1 丹连花子宫灌注液对大鼠临床症状及体重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2 丹连花子宫灌注液对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3 丹连花子宫灌注液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4 丹连花子宫灌注液对大鼠病理组织变化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 讨论 | 第43-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丹连花子宫灌注液的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 第45-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4.1.1 材料 | 第45页 |
4.1.1.1 试验动物 | 第45页 |
4.1.1.2 试验药物 | 第45页 |
4.1.1.3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4.1.1.4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4.1.2 方法 | 第45-46页 |
4.1.2.1 试验分组及处理 | 第45-46页 |
4.1.2.2 子宫给药方法 | 第46页 |
4.1.2.3 观察指标 | 第46页 |
4.1.2.5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4.2 结果 | 第46-50页 |
4.2.1 丹连花子宫灌注液对奶牛临床症状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2 丹连花子宫灌注液对奶牛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第47页 |
4.2.3 丹连花子宫灌注液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4 丹连花子宫灌注液对奶牛病理组织变化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 讨论 | 第50页 |
4.4 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缩略词表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