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现象”与亚文学的生产和消费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绪论 | 第16-27页 |
一 选题意义和范围 | 第16-19页 |
二 现有成果和材料的梳理 | 第19-23页 |
三 本文的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思路 | 第23-27页 |
第一章 "《知音》现象"概述 | 第27-58页 |
第一节 浅谈《知音》的办刊特色 | 第27-38页 |
第二节 《知音》接受上的尴尬境况 | 第38-47页 |
第三节 "《知音》现象"的形成 | 第47-58页 |
第二章 《知音》的内容生产与运作模式 | 第58-86页 |
第一节 《知音》的"托拉斯之路" | 第58-67页 |
第二节 《知音》"流水线式"的生产机制 | 第67-76页 |
第三节 《知音》内容生产的后工业逻辑 | 第76-86页 |
第三章 《知音》的文体剖析 | 第86-116页 |
第一节 《知音》标题的修辞技巧及其影响 | 第86-96页 |
第二节 "纪实+传奇"的叙事模式 | 第96-106页 |
第三节 《知音》的核心理念及其表述策略 | 第106-116页 |
第四章 《知音》的读者群观察 | 第116-152页 |
第一节 影响阅读趣味的几个主要因素 | 第116-124页 |
第二节 早期《知音》的话题制作和读者群特点 | 第124-133页 |
第三节 功利化风尚与《知音》读者群的膨胀 | 第133-142页 |
第四节 语境的刷新与传统读者群的离散 | 第142-152页 |
第五章 由《知音》看亚文学的生产与消费特征 | 第152-170页 |
第一节 亚文学生产和消费的理性机制 | 第152-161页 |
第二节 亚文学生产和消费的娱乐天性 | 第161-170页 |
结语 | 第170-172页 |
附录一 《知音》的内容特点及其生产特征(摘录) | 第172-182页 |
附录二 《知音》编辑的一次约稿(摘录) | 第182-193页 |
附录三 初访湖北知音集团研究室(摘录) | 第193-200页 |
附录四 有关《知音》办刊历程的访谈(摘录) | 第200-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29页 |
参考著作 | 第208-217页 |
参考论文 | 第217-229页 |
致谢 | 第229-2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31-23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