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1.4.1 创新 | 第15页 |
1.4.2 不足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 第17-19页 |
2.1.1 城镇化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特点 | 第19-20页 |
2.2.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2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 第20页 |
2.3 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2页 |
2.3.2 二元结构理论 | 第22-23页 |
2.3.3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成功经验与启示 | 第25-35页 |
3.1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第25-28页 |
3.1.1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做法 | 第25-26页 |
3.1.2 德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做法 | 第26-27页 |
3.1.3 日本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做法 | 第27-28页 |
3.2 国内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28-32页 |
3.2.1 外资推动型的珠三角城镇化模式 | 第29-30页 |
3.2.2 资源开发型的大庆城镇化模式 | 第30-31页 |
3.2.3 旅游带动型的张家界城镇化模式 | 第31-32页 |
3.3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经验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启示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35-47页 |
4.1 历史回顾 | 第35-37页 |
4.1.1 (1950-1957)初期阶段 | 第35页 |
4.1.2 (1958-1978)波动阶段 | 第35-36页 |
4.1.3 (1978-2000)缓慢发展阶段 | 第36页 |
4.1.4 (2001-2009)稳步提升阶段 | 第36页 |
4.1.5 (2010-至今)转型发展阶段 | 第36-37页 |
4.2 存在问题 | 第37-43页 |
4.2.1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 第37-38页 |
4.2.2 经济基础薄弱,与全国差距较大 | 第38-39页 |
4.2.3 南、北、东疆的城镇化发展落差大 | 第39-41页 |
4.2.4 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发展不平衡 | 第41-42页 |
4.2.5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镇发展差距显著 | 第42-43页 |
4.3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特殊性 | 第43-46页 |
4.3.1 城市间平均距离较远,城镇布局分散 | 第44页 |
4.3.2 政府主导与推动的色彩浓厚 | 第44-45页 |
4.3.3 民族、宗教、语言、文化具有多元性 | 第45页 |
4.3.4 具有双重行政区划的特殊体制背景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SWOT分析 | 第47-55页 |
5.1 内部因素分析 | 第47-51页 |
5.1.1 优势分析 | 第47-49页 |
5.1.2 劣势分析 | 第49-51页 |
5.2 外部因素分析 | 第51-53页 |
5.2.1 机遇分析 | 第51-52页 |
5.2.2 挑战分析 | 第52-53页 |
5.3 SWOT定性分析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加快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5-61页 |
6.1 基本思路 | 第55-56页 |
6.1.1 提高人口素质,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 第55页 |
6.1.2 根据自身实际,走“因地制宜”的城镇化道路 | 第55-56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6-59页 |
6.2.1 重视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 第56-57页 |
6.2.2 把民族特色产业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 | 第57页 |
6.2.3 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 第57-58页 |
6.2.4 增强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