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脂肪族化合物(无环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脂肪族醇(醇、羟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论文--脂肪族醇论文

混菌发酵降解高粱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

摘要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8页
    1.1 高粱秸秆概述第10-12页
        1.1.1 高梁秸秆的特性第10页
        1.1.2 高粱秸秆的内部结构第10-12页
        1.1.3 高粱秸秆降解的研究概况第12页
    1.2 纤维素酶概述第12-15页
        1.2.1 纤维素酶的组成及分子结构第12-13页
        1.2.2 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的机理第13页
        1.2.3 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第13-14页
        1.2.4 产纤维素酶的方法第14页
        1.2.5 混合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 利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1 燃料乙醇概述第15页
        1.3.2 生产燃料乙醇的发酵工艺第15页
        1.3.3 国内外利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的进展第15-16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6-18页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单菌株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的研究第18-33页
    2.1 材料第18-20页
        2.1.1 主要试剂与药品第18-19页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19页
        2.1.3 试验菌株第19页
        2.1.4 培养基第19-20页
    2.2 试验方法与步骤第20-22页
        2.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第20页
        2.2.2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第20-2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2-32页
        2.3.1 枯草芽孢杆菌产纤维素酶条件的研究第22-27页
        2.3.2 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条件的研究第27-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绿色木霉和芽孢杆菌混合发酵产纤维素酶的研究第33-50页
    3.1 材料第33页
        3.1.1 主要试剂与药品第33页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3页
        3.1.3 菌种第33页
        3.1.4 培养基第33页
    3.2 试验方法与步骤第33-34页
        3.2.1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第33页
        3.2.2 混合菌组合的确定第33页
        3.2.3 最优混和菌发酵产纤维素酶接种条件的确定第33-34页
        3.2.4 最优混合菌组合的产纤维素酶培养基优化第34页
        3.2.5 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的研究第34页
        3.2.6 Plackett-Burman(PB)法筛选影响产纤维素酶条件的主要因素第34页
        3.2.7 响应面法优化混合菌的产纤维素酶条件第3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4-49页
        3.3.1 混合菌最佳组合的确定第34-35页
        3.3.2 绿色木霉与芽孢杆菌混合发酵产纤维素酶接种条件的确定第35-36页
        3.3.3 绿色木霉与芽孢杆菌混合发酵产纤维素酶培养基优化第36-39页
        3.3.4 绿色木霉与芽孢杆菌混合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的研究第39-43页
        3.3.5 Plackett-Burman(PB)法筛选影响最优混合菌产纤维素酶的主要因素第43-45页
        3.3.6 响应面法优化最优混合菌产纤维素酶的条件第45-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解脂假丝酵母菌、绿色木霉与芽孢杆菌混合发酵产纤维素酶的研究第50-62页
    4.1 材料第50页
        4.1.1 主要试剂与药品第50页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50页
        4.1.3 菌种第50页
        4.1.4 培养基第50页
    4.2 试验方法与步骤第50-51页
        4.2.1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第50-51页
        4.2.2 解脂假丝酵母菌与混合菌组合2发酵产纤维素酶接种条件的确定第51页
        4.2.3 解脂假丝酵母菌与混合菌组合2发酵产纤维素酶发酵条件的研究第51页
        4.2.4 响应面法优化三株混合菌产纤维素酶条件第51页
        4.2.5 粗酶液性质的研究第5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1-61页
        4.3.1 解脂假丝酵母菌与混合菌组合2发酵产纤维素酶接种条件的确定第51-52页
        4.3.2 解脂假丝酵母菌与混合菌组合2发酵产纤维素酶发酵条件的研究第52-54页
        4.3.3 响应面法优化三株混合菌产纤维素酶条件第54-58页
        4.3.4 粗酶液性质的研究第58-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混菌复合发酵高粱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第62-70页
    5.1 材料第62页
        5.1.1 主要试剂与药品第62页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62页
        5.1.3 试验菌株第62页
    5.2 试验方法与步骤第62-64页
        5.2.1 酵母菌的培养第62页
        5.2.2 酒精发酵培养基的配制第62-63页
        5.2.3 同步糖化发酵第63页
        5.2.4 酒精度的测定第63页
        5.2.5 对照试验第63页
        5.2.6 高粱秸杆生产燃料乙醇发酵条件的优化第63页
        5.2.7 响应面试验第63-64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4-69页
        5.3.1 高粱秸杆生产燃料乙醇发酵条件的优化第64-66页
        5.3.2 响应面优化生产燃料乙醇发酵条件第66-69页
    5.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第70-74页
    6.1 讨论第70-71页
        6.1.1 关于单菌株和混合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讨论第70页
        6.1.2 关于秸秆预处理的讨论第70页
        6.1.3 关于酒精度高低的讨论第70-71页
    6.2 结论第71-74页
        6.2.1 单菌株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的研究结论第71页
        6.2.2 绿色木霉和芽孢杆菌混合发酵产纤维素酶的研究结论第71页
        6.2.3 解脂假丝酵母菌、绿色木霉与芽孢杆菌混合发酵产纤维素酶的研究结论第71-72页
        6.2.4 混菌复合发酵高粱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结论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Abstract第78-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巴氏蘑菇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微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