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1.2 地下管线管体段震害调查 | 第17-26页 |
1.2.1 地下管线管体震害模式分类的目的和原则 | 第17-18页 |
1.2.2 典型管体震害模式分类 | 第18-20页 |
1.2.3 不同震害模式的发生机制 | 第20-26页 |
1.3 振动台试验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1.3.1 振动台试验相似律 | 第27-29页 |
1.3.2 振动台试验相似材料设计 | 第29-31页 |
1.4 地下结构多点激励振动台试验研究现状 | 第31-33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第2章 分离量纲分析理论及在模型试验中的应用 | 第34-52页 |
2.1 经典的量纲分析法 | 第34-35页 |
2.2 量纲分析法在模型试验中的应用 | 第35-37页 |
2.3 分离量纲分析理论 | 第37-41页 |
2.3.1 分离量纲分析的定义 | 第37页 |
2.3.2 分离量纲分析方法的证明 | 第37-41页 |
2.4 模型试验的分离相似设计方法 | 第41-42页 |
2.5 地下管线多点激励振动台试验分离相似设计 | 第42-50页 |
2.5.1 原型概况 | 第42-43页 |
2.5.2 经典的相似设计过程 | 第43-46页 |
2.5.3 分离相似设计过程 | 第46-49页 |
2.5.4 设计参数的权重分析 | 第49-5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土体动应力-动应变关系相似性研究 | 第52-69页 |
3.1 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 | 第52-56页 |
3.1.1 土体动应力-动应变关系的介绍 | 第52-53页 |
3.1.2 非线性的相似 | 第53-55页 |
3.1.3 滞后性的相似 | 第55-56页 |
3.1.4 应变累积性的相似 | 第56页 |
3.2 动剪切模量比的经验模型研究 | 第56-66页 |
3.2.1 动剪切模量比数据库的建立 | 第57页 |
3.2.2 Davidenkov模型的研究 | 第57-61页 |
3.2.3 不同经验模型拟合精度比较 | 第61-62页 |
3.2.4 Davidenkov模型和Stokoe模型的参数研究 | 第62-65页 |
3.2.5 Stokoe模型中控制参量相似比的计算 | 第65-66页 |
3.3 模型土动应力动应变关系相似度评价体系 | 第66-68页 |
3.3.1 相关系数 | 第66-67页 |
3.3.2 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相似比 | 第67页 |
3.3.3 相似度评价体系 | 第67-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振动台试验模型土与基岩相似材料设计方法 | 第69-86页 |
4.1 振动台试验相似材料的选择原则 | 第69页 |
4.2 动力特性相似的模型土设计方法 | 第69-73页 |
4.2.1 模型土相似材料设计概述 | 第69页 |
4.2.2 模型土的动三轴试验 | 第69-72页 |
4.2.3 模型土参考应变值的计算 | 第72页 |
4.2.4 模型土设计结果评价 | 第72-73页 |
4.3 动力特性相似的模型基岩设计方法 | 第73-84页 |
4.3.1 基岩设计的关键参数及其相似比 | 第73-74页 |
4.3.2 基岩相似材料的正交试验 | 第74-82页 |
4.3.3 基岩相似材料最终配比的确定 | 第82-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地下管线多点激励振动台试验的设计和实施 | 第86-115页 |
5.1 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目标的确定 | 第86页 |
5.2 模型材料的相似设计 | 第86-87页 |
5.2.1 振动台试验的相似比 | 第86页 |
5.2.2 模型土及基岩的设计 | 第86-87页 |
5.2.3 模型管线的设计 | 第87页 |
5.3 试验设备选择 | 第87-90页 |
5.3.1 振动台 | 第87-88页 |
5.3.2 模型箱 | 第88-90页 |
5.4 模型试验测试系统 | 第90-97页 |
5.4.1 测量元件及其布测位置 | 第90-96页 |
5.4.2 数字采集系统 | 第96-97页 |
5.5 空间相关地震动的选择及加载工况设计 | 第97-103页 |
5.5.1 人工地震动生成 | 第97-100页 |
5.5.2 天然波的选择 | 第100-101页 |
5.5.3 加载工况的确定 | 第101-103页 |
5.6 振动台试验的实施 | 第103-109页 |
5.6.1 振动台台面防护 | 第103页 |
5.6.2 模型箱的处理与吊装 | 第103-105页 |
5.6.3 试验前测量元件的处理 | 第105-106页 |
5.6.4 模型的制作 | 第106-108页 |
5.6.5 模型制作注意事项 | 第108-109页 |
5.7 模型场地土剪切波速测试 | 第109-11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6章 振动台试验数据处理及成果验证 | 第115-147页 |
6.1 振动台性能测试结果 | 第115-118页 |
6.2 模型箱边界效应检测 | 第118-119页 |
6.3 模型场地加速度响应规律 | 第119-121页 |
6.3.1 地表加速度时程 | 第119-120页 |
6.3.2 加速度放大系数 | 第120-121页 |
6.4 管土位移变化规律 | 第121-130页 |
6.4.1 管土相对位移变化规律 | 第121-126页 |
6.4.2 管土相对运动的位移峰值 | 第126-128页 |
6.4.3 地下管线的永久位移 | 第128-130页 |
6.5 地下管线应变响应规律 | 第130-136页 |
6.5.1 应变数据的处理 | 第130-131页 |
6.5.2 轴向应变响应规律 | 第131-134页 |
6.5.3 弯曲应变响应规律 | 第134-135页 |
6.5.4 扭转应变响应规律 | 第135-136页 |
6.6 应变测试结果合理性的验证 | 第136-145页 |
6.6.1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 | 第137-139页 |
6.6.2 油气输送管道线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 第139-140页 |
6.6.3 ASCE管道抗震设计规范 | 第140-142页 |
6.6.4 各规范计算方法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 第142-145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7-150页 |
结论 | 第147-148页 |
展望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61-16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1-162页 |
攻读博士期间编写的软件 | 第16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