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隐性教育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综述第12-17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6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 论文的重点与创新之处第18-19页
        1.4.1 论文的重点第18页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8-19页
2 隐性教育与隐形课程构建第19-25页
    2.1 关于隐性教育第19-21页
        2.1.1 教育主体传递信息方式的隐蔽性第19-20页
        2.1.2 受教者接受教育的隐蔽性第20-21页
        2.1.3 隐性教育结果的隐蔽性第21页
    2.2 隐形课程的提出和构建第21-23页
        2.2.1 隐形课程的提出第21-22页
        2.2.2 隐形课程特性的归纳第22页
        2.2.3 传统隐性德育课程认识的局限第22页
        2.2.4 隐形课程的构建原则第22-23页
    2.3 隐性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联系第23-25页
        2.3.1 隐性教育理论体系实现自我完善的必然第23-24页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传播中的现实需求第24-25页
3 以受众特征、属性为导向的隐形课程设置第25-30页
    3.1 由体系导向到问题导向的过度第25-27页
        3.1.1 注重实践的探索第26页
        3.1.2 以文为本的僵化思想的弊端第26-27页
        3.1.3 尊重学生主体性需求第27页
    3.2 由理论化到普及化的转向第27-30页
        3.2.1 设置学生生活导向课程与章节第27-28页
        3.2.2 理论的普及和大众化第28-29页
        3.2.3 案例教学的有效应用第29-30页
4 隐性教育中隐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第30-36页
    4.1 高校校园文化隐形课程资源第30-32页
        4.1.1 物质形态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第30-31页
        4.1.2 精神形态隐形课程资源的挖掘第31页
        4.1.3 新兴媒体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第31-32页
    4.2 利用高校史馆中的隐形课程资源第32-33页
        4.2.1 将高校的校历校史纳入到新生入学教学制度之中第32-33页
        4.2.2 通过参观高校知名校友简介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第33页
    4.3 利用校园社团活动、学生组织中的隐形课程资源第33-36页
        4.3.1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生组织建设第33-34页
        4.3.2 为学生提供优质健全的成长成才机制第34页
        4.3.3 选取“先思先行”的灵活组织形式、拓宽工作思路第34-36页
5 隐性理念助推大众化教学机制创新第36-43页
    5.1 对教育者培养机制的创新第36-38页
        5.1.1 教育者全才化要求到专业化要求的转变第37-38页
        5.1.2 教育者整体对学生整体的教育机制体制第38页
    5.2 受教育者自我发展机制建设第38-41页
        5.2.1 受教育者创新个性的形成第39-40页
        5.2.2 受教育者的自我认同与价值判断第40-41页
    5.3 教育者和受教者良好互动关系的促成第41-43页
        5.3.1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多元化沟通渠道的建立第41-42页
        5.3.2 受教育者信息反馈和紧急应对机制的完善第42-43页
6 结论第43-45页
    6.1 主要结论第43页
    6.2 前景展望第43-45页
致谢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下一篇: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