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2-14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恶臭检测仪器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14-22页 |
·电子鼻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气相色谱检测仪器的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恶臭检测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恶臭气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 第25-3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关键技术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恶臭气分离的基础理论与仿真 | 第30-60页 |
·混合气体的分离原理 | 第30-32页 |
·混合气体分离的理论基础—塔板理论 | 第32-46页 |
·色谱峰及色谱参数 | 第32-33页 |
·气相色谱的塔板理论 | 第33-37页 |
·气相色谱有关参数的意义 | 第37-46页 |
·气相色谱的速率理论 | 第46-49页 |
·涡流扩散项 | 第46-47页 |
·纵向扩散项 | 第47-48页 |
·传质阻力相 | 第48-49页 |
·微流控芯片色谱柱的色谱过程建模与仿真 | 第49-55页 |
·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简介 | 第49-50页 |
·基于位置的色谱过程建模 | 第50-53页 |
·基于位置的色谱过程仿真 | 第53-55页 |
·微流控芯片色谱柱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 第55-58页 |
·微流控芯片色谱柱的动力学建模 | 第55-56页 |
·微流控芯片色谱柱的动力学仿真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微流控芯片色谱柱的研究与开发 | 第60-92页 |
·微流控芯片技术 | 第60-70页 |
·微流控芯片基质材料 | 第60-62页 |
·微流控芯片通道加工方法 | 第62-68页 |
·微流控芯片键合方式 | 第68-70页 |
·气相色谱柱技术 | 第70-79页 |
·气相色谱柱的材料、大小和形状 | 第70-72页 |
·气相色谱柱的固定相 | 第72-78页 |
·气相色谱柱固定液的涂覆 | 第78-79页 |
·微流控芯片气相色谱柱研究与开发 | 第79-90页 |
·微流控芯片色谱柱的沟道设计 | 第80-83页 |
·微流控芯片色谱柱的连接方式 | 第83-86页 |
·微流控芯片色谱柱的开发 | 第86-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四章 恶臭气体检测器的研究与开发 | 第92-120页 |
·恶臭气体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第92-102页 |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 | 第92-93页 |
·气体传感器阵列法 | 第93-94页 |
·气相色谱检测法 | 第94-102页 |
·光离子化检测器的工作原理和研究进展 | 第102-106页 |
·光离子化检测器理论模型 | 第102-105页 |
·光离子化检测器的研究进展 | 第105-106页 |
·光离子化检测器开发 | 第106-118页 |
·紫外灯与电极材料的选择 | 第107-109页 |
·基于光离子化原理的离子化室的研发 | 第109-111页 |
·光离子化检测器气室的设计 | 第111-113页 |
·紫外灯驱动电路开发 | 第113-114页 |
·光离子化检测器信号调理电路的开发 | 第114-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五章 恶臭在线检测系统的开发 | 第120-144页 |
·实验系统的构成 | 第120-121页 |
·系统各单元功能介绍 | 第121-125页 |
·气路单元 | 第121-122页 |
·自动进样单元 | 第122-123页 |
·分离单元 | 第123-124页 |
·检测单元 | 第124页 |
·控制单元 | 第124页 |
·数据采集和处理单元 | 第124-125页 |
·实验系统硬件开发 | 第125-129页 |
·微控制器C8051F020 | 第126-127页 |
·A/D采集 | 第127-128页 |
·通讯 | 第128-129页 |
·恶臭气体在线检测系统的软件开发 | 第129-135页 |
·下位机软件开发 | 第129-130页 |
·上位机的软件开发 | 第130-135页 |
·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 第135-143页 |
·定性分析方法 | 第135-136页 |
·定量分析方法 | 第136-140页 |
·峰面积和峰高测量方案探讨 | 第140-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六章 检测系统实验研究 | 第144-168页 |
·PID稳定性与线性的实验研究 | 第144-148页 |
·PID检测单元的稳定性实验 | 第144-146页 |
·PID检测单元线性度的实验 | 第146-148页 |
·系统的稳定性与重复性实验 | 第148-149页 |
·系统的稳定性实验 | 第148页 |
·系统的重复性实验 | 第148-149页 |
·毛细色谱柱的实验研究 | 第149-153页 |
·毛细色谱柱1的分离测试实验 | 第150页 |
·毛细色谱柱2的分离测试实验 | 第150-151页 |
·毛细色谱柱3的分离测试实验 | 第151-152页 |
·串联毛细色谱柱的分离测试实验 | 第152-153页 |
·微流控芯片色谱柱的分离实验研究 | 第153-163页 |
·微流控芯片填充柱与不锈钢填充柱分离效果的对比实验 | 第154-156页 |
·微流控芯片填充柱测试实验 | 第156-157页 |
·微流控芯片毛细柱测试实验 | 第157页 |
·固定相对微流控芯片毛细柱分离效果影响的实验 | 第157-163页 |
·温度对系统分离效果影响的实验 | 第163-164页 |
·压力对系统分离效果影响的实验 | 第164-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6-16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8-174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68-17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70-171页 |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71-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84-186页 |
致谢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