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乡村师范学校健全人格养成--以晓庄师范学校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导论 | 第10-24页 |
| (一) 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 1. 人本化的学校管理理论 | 第11页 |
| 2. 道德人格的结构理论 | 第11-12页 |
| 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2-13页 |
| (三)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 1 健全人格 | 第13页 |
| 2 学校管理 | 第13页 |
| 3 管理育人 | 第13-14页 |
| (四)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 1. 有关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的研究 | 第14-20页 |
| 2. 有关晓庄师范学校的研究 | 第20-22页 |
| 3. 研究述评 | 第22页 |
| (五)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2-24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一、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创建的背景 | 第24-28页 |
| (一) 乡村建设运动 | 第24-25页 |
| (二) 师范教育改革运动 | 第25-26页 |
| (三) 义务教育普及运动 | 第26-28页 |
| 二、乡村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 | 第28-33页 |
| (一) 培养目标的“五项标准” | 第28-29页 |
| (二) 目标育人 | 第29-33页 |
| 1. 健康的体魄 | 第29-30页 |
| 2. 农人的身手 | 第30页 |
| 3. 科学的头脑 | 第30-31页 |
| 4. 艺术的兴味 | 第31页 |
| 5. 改造社会的精神 | 第31-33页 |
| 三、乡村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 | 第33-40页 |
| (一) 课程设置的本土化 | 第33-34页 |
| (二) 课程设置 | 第34-40页 |
| 1. 一个中心—生活课程 | 第34-36页 |
| 2. 五种课程 | 第36-40页 |
| 四、乡村师范学校的教学管理 | 第40-45页 |
| (一) 教学方法的本土化 | 第40-41页 |
| (二) 教学管理 | 第41-45页 |
| 1. 一个原则——教学做合一 | 第41-42页 |
| 2. 三种制度 | 第42-45页 |
| 五、乡村师范学校的社会活动 | 第45-50页 |
| (一) 政治活动 | 第46页 |
| (二) 经济活动 | 第46-47页 |
| (三) 教育活动 | 第47页 |
| (四) 文化活动 | 第47-50页 |
| 结语 | 第50-54页 |
| (一) 呼应义务教育普及运动 | 第50-51页 |
| (二) 呼应师范教育改革运动 | 第51页 |
| (三) 呼应乡村建设运动 | 第5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