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有效性和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选题背景第12-13页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13页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3-20页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研究第13-15页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第15-16页
     ·货币政策的决策研究第16-18页
     ·经济控制论的相关研究第18-19页
     ·文献述评第19-20页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21页
   ·创新点第21-24页
第2章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及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演化第24-33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24-26页
     ·货币政策多目标有效的界定第24-25页
     ·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发展的界定第25-26页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的演变过程第26-30页
     ·古典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性理论第26-27页
     ·早期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有效理论第27页
     ·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理论第27-28页
     ·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理论第28-29页
     ·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论第29-30页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演化过程第30-32页
     ·1984年-1993年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情况简介第30-31页
     ·1994年-2007年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情况简介第31页
     ·2008年-现在中国货币政策新目标体系的探索第31-32页
 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的有效性检验第33-42页
   ·检验有效性的方法和原理第33-36页
     ·平稳性检验的方法及原理第33-34页
     ·协整检验的方法及原理第34-35页
     ·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及原理第35-36页
   ·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有效性检验的实证分析第36-40页
     ·指标选取和数据整理第36页
     ·实证分析第36-40页
 小结第40-42页
第4章 基于经济控制论的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可协调性研究第42-52页
   ·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的构建第42-47页
     ·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的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第42-43页
     ·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结构方程和框图的构建第43-45页
     ·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有效性检验第45-47页
   ·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结构特性检验第47-50页
     ·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能观测性检验第47-48页
     ·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能控性检验第48-49页
     ·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稳定性检验第49-50页
     ·实证结论第50页
 小结第50-52页
第5章 基于经济控制论的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控制策略研究第52-58页
   ·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控制模型的构建第52-55页
     ·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第52-53页
     ·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控制模型状态方程和框图的构建第53-54页
     ·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控制模型有效性检验第54-55页
   ·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控制的实证研究第55-56页
     ·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控制模型输入变量的确定第55-56页
     ·实证结果分析第56页
 小结第56-58页
第6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第58-62页
   ·主要结论第58-59页
     ·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系统呈复杂化演变第58页
     ·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具有有效性第58页
     ·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之间存在可协调性第58-59页
     ·降准降息是实现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第59页
     ·我国货币政策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第59页
   ·政策建议第59-61页
     ·完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组合,灵活使用各种工具组合第59-60页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第60页
     ·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第60-61页
   ·研究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附录A第67-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借鉴重庆经验探索建立山东离岸金融中心
下一篇:基于非线性的货币政策多目标可协调性研究--来自中国1993-2014年季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