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里氏木霉连续基因打靶系统的设计以及DNA修复相关基因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7页
   ·丝状真菌宿主概述第15-16页
   ·丝状真菌的遗传工程研究第16-23页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方法第16-17页
     ·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法第17-20页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整合(REMI)第17-18页
       ·转座子队列基因敲除(TAGKO)第18页
       ·RNA干扰技术(RNAi)第18-19页
       ·真菌分子遗传操作新技术第19-20页
     ·丝状真菌高效基因操作的策略第20-23页
       ·选择合适的筛选标记第20-21页
       ·打靶载体的高效组装第21-22页
       ·利用NHEJ缺陷型菌株作为转化宿主第22页
       ·选择最适合的基因工程组合策略第22-23页
   ·位点特异性重组在遗传操作中的应用第23-29页
     ·主要的几种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第24-27页
       ·基于λ噬菌体整合酶的Gateway重组系统第24-25页
       ·应用最为广泛的Cre/loxP重组系统第25-27页
       ·真核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的代表FLP/FRT第27页
       ·丝氨酸家族重组酶系统的β-rec/six第27页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的应用第27-29页
       ·体外作为工具酶的应用第27-28页
       ·基因打靶中筛选标记的回收第28页
       ·多种重组酶的组合应用第28-29页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存在的问题第29页
   ·DNA双链断裂缺口的修复第29-34页
     ·DNA双链缺口产生原因第29页
     ·两种主要的修复途径HR和NHEJ第29-32页
       ·HR第30页
       ·NHEJ第30-32页
     ·Ku蛋白的研究第32-33页
       ·Ku蛋白的结构特点第32-33页
       ·Ku蛋白在NHEJ中发挥的作用第33页
       ·Ku蛋白的其他功能第33页
     ·丝状真菌NHEJ缺陷株对基因打靶效率的提高第33-34页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4-37页
     ·课题背景第34-36页
     ·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第36-37页
第二章 里氏木霉高效可控型连续基因打靶工具的开发第37-81页
   ·引言第37页
   ·实验材料第37-48页
     ·菌株与质粒第37-40页
     ·扩增引物及相关lox位点的序列第40-42页
     ·耗材与试剂第42-43页
     ·仪器及设备第43-44页
     ·培养基第44-47页
     ·缓冲液及化学试剂配制第47-48页
   ·实验方法第48-58页
     ·质粒的抽提第48页
     ·酶切反应第48页
     ·PCR方法第48-50页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第50页
     ·DNA片段胶回收第50-51页
     ·PCR片段与克隆载体的的快速连接第51页
     ·DNA片段与酶切载体的连接第51页
     ·质粒构建一无缝克隆技术第51-52页
     ·Trans1-T1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第52页
     ·A.tumefaciens介导的结合转移第52-54页
       ·A.tumefaciens GV310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52-53页
       ·电转第53-54页
       ·A.tumefaciens与T.reesei的结合转移第54页
     ·T.reesei扩培,收集和保存孢子第54-55页
     ·重组T.reesei转化株的筛选和验证第55页
     ·T.reesei基因组抽提第55页
     ·荧光定量PCR检测打靶载体拷贝数及相对转录水平第55-57页
       ·T.reesei总RNA的提取第55-56页
       ·cDNA的合成第56页
       ·qPCR反应第56-57页
     ·筛选标记的诱导缺失鉴定第57-58页
       ·在不同碳源诱导下LML2.0a载体标记的缺失第57页
       ·在木糖诱导下LML2.0和2.1系列载体的标记缺失第57页
       ·在光诱导下LML3.0系列载体的标记缺失第57-58页
     ·缺失过程的荧光蛋白检测第58页
     ·紫外敏感度测试第58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8-79页
     ·LML2.0f载体的构建第58-59页
     ·LML2.0a-e系列载体的构建第59-60页
     ·LML2.0-e的筛选标记缺失率统计第60-63页
       ·木糖诱导LML2.0a-e筛选标记的缺失率统计第60-61页
       ·不同碳源诱导下LML2.0a的缺失效率统计第61-62页
       ·用红色荧光蛋白检测LML2.0a中加入z1序列的作用第62-63页
     ·构建可视化的LML2.0s载体展示自切除的动态过程第63-67页
     ·LML2.1系列载体的构建第67-70页
     ·里氏木霉QM6aAtku70缺陷株的构建第70-71页
     ·以QM6a△tku70为出发菌株的多基因敲除第71-74页
       ·不同基因进行敲除时的同源重组率和筛选标记缺失效率第71-73页
       ·LML2.12和LML2.11自切除后遗留位点的比较第73-74页
     ·LML3.0光控系统的构建第74-76页
     ·NHEJ途径可控的开关系统第76-79页
       ·OFN1.0系列表达盒的构建策略第76-77页
       ·ON/OFF状态下的tku70转录表达分析第77-79页
       ·针对OFN1.0D开和关状态下菌株的紫外敏感度测试第79页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三章 里氏木霉DNA修复相关基因簇的鉴定第81-112页
   ·引言第81页
   ·实验材料第81-86页
     ·菌株与质粒第81-82页
     ·扩增引物第82-84页
     ·耗材与试剂第84页
     ·仪器和设备第84页
     ·培养基第84-85页
     ·缓冲液及化学试剂配制第85-86页
   ·实验方法第86-91页
     ·tre78582和tre108087基因序列的分析和进化树的构建第86页
     ·光诱导转录水平分析第86-87页
       ·光照培养分时段取样第86页
       ·RNA的抽提和qRT-PCR检测转录水平第86-87页
     ·里氏木霉△tku70,Atre78582,△tre108087,△tku70&tre108087敲除菌的构建第87-88页
     ·里氏木霉△tre78582的分离和不同培养条件的表型差异第88页
       ·△tre78582同核体单菌的分离验证第88页
       ·不同培养条件下△tre78582的表型差异第88页
     ·里氏木霉△tku70,△tre108087,△tku70&tre108087敲除菌对DNA损伤剂的敏感度测试第88-89页
     ·回补和过表达菌株的构建第89-90页
     ·△tre108087敲除菌的纤维素酶活测定第90-91页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第90页
       ·滤纸酶活FPA的测定第90-91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1-109页
     ·三基因簇的鉴定和进化树分析第91-95页
       ·tku70上游基因序列分析第91-92页
       ·tku70下游基因序列分析第92-93页
       ·三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分布第93-94页
       ·全真菌基因组范围寻找三基因的序列及位置特征第94-95页
     ·光诱导基因转录水平分析第95-97页
       ·光与基因表达的关联分析第95页
       ·三基因受蓝光照射后转录水平差异分析第95-96页
       ·三基因启动子序列中光控蛋白结合位点的分析第96-97页
     ·里氏木霉亚铁螯合酶基因hem8的鉴定第97-103页
       ·hem8基因敲除致死性第97页
       ·hem8敲除菌异核体的获取第97-99页
       ·hem8敲除菌同核体单菌的获取第99-100页
       ·不同碳源和不同浓度血红素下hem8敲除菌的表型分析第100-101页
       ·hem8基因的回补实验第101-103页
     ·tku70和tre108087在DNA修复机制中的作用第103-109页
       ·tre108087敲除菌纤维素酶活的变化第103页
       ·对DNA损伤剂敏感度变化的分析第103-105页
       ·tre108087基因的回补和过表达第105-106页
       ·tre108087参与NHEJ途径的可能第106-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2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112-116页
   ·总结第112-114页
   ·展望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5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载荷模式对9-12%Cr钢高温低周疲劳行为影响及循环本构研究
下一篇:基于13C代谢流和基因组规模代谢网络模型的黑曲霉产糖化酶代谢调控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