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钢论文--钢的组织与性能论文

载荷模式对9-12%Cr钢高温低周疲劳行为影响及循环本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9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金属材料的高温低周疲劳行为研究现状第14-27页
     ·不同控制模式下的低周疲劳行为研究进展第14-17页
     ·非对称载荷下的循环变形行为研究进展第17-20页
     ·循环塑性本构模型研究进展第20-24页
     ·金属材料的循环变形物理机制研究进展第24-27页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7-28页
   ·本文研究任务第28-29页
第2章 应力和应变控制模式对9-12%Cr钢低周疲劳行为的影响第29-52页
   ·引言第29-30页
   ·9-12%Cr钢对称载荷的高温低周疲劳试验第30-33页
     ·试验材料第30页
     ·不同控制模式下的疲劳试验第30-33页
     ·微观组织的TEM观察第33页
   ·9-12%Cr钢的循环应力应变响应第33-37页
     ·9-12%Cr钢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第33-34页
     ·9-12%Cr钢的塑性应变幅变化规律第34-35页
     ·9-12%Cr钢的循环过程微观组织演化第35-37页
   ·载荷模式对9-12%Cr钢宏观塑性区循环响应的影响第37-47页
     ·不同载荷模式循环软化行为第37-41页
     ·不同载荷模式拉压不对称作为第41-45页
     ·不同载荷模式滞回环分析第45-47页
   ·不同载荷控制模式下9-12%Cr钢的统一寿命预测模型第47-50页
     ·9-12%Cr钢不同载荷模式下Manson-Coffin曲线第47-48页
     ·不同载荷控制模式下的统一寿命预测模型第48-50页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3章 高温应变疲劳下9-12%Cr钢的平均应力松弛和损伤机理第52-68页
   ·引言第52-53页
   ·9-12%Cr钢不对称载荷的高温应变疲劳试验第53页
   ·9-12%Cr钢的应变疲劳循环变形行为第53-57页
     ·9-12%Cr钢的平均应力松弛第53-54页
     ·9-12%Cr钢的循环软化第54-55页
     ·9-12%Cr钢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第55-56页
     ·9-12%Cr钢应变疲劳的Manson-Coffin方程第56-57页
   ·应变疲劳条件下9-12%Cr钢的内应力分析第57-60页
     ·Cottrell内应力划分方法第57-58页
     ·内应力幅值演化规律第58-59页
     ·内应力平均值演化规律第59-60页
   ·应变循环过程中9-12%Cr钢的微观组织演化第60-62页
   ·基于内应力演化的微观变形机制分析第62-63页
   ·应变循环条件下的内应力演化物理模型第63-66页
     ·晶内背应力X_(intra)物理模型第64页
     ·中间背应力X_(middle)物理模型第64-65页
     ·分析结果与讨论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4章 9-12%Cr钢的静应力松弛和循环应力松弛试验研究第68-82页
   ·引言第68页
   ·9-12%Cr钢的静应力松弛和循环应力松弛试验第68-69页
   ·循环载荷对稳态松弛速率的影响第69-72页
     ·循环峰值应变的影响第69-70页
     ·循环卸载幅值的影响第70-71页
     ·松弛指数n第71-72页
   ·9-12%Cr钢的循环塑性行为第72-75页
     ·循环软/硬化行为第72-73页
     ·滞回环分析第73-74页
     ·循环应力应变曲线第74-75页
   ·单向塑性应变的累积规律分析第75-78页
   ·松弛加速/减速微观机制探讨第78-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5章 应变疲劳条件下9-12%Cr钢的循环粘塑性本构方程研究第82-101页
   ·引言第82页
   ·9-12%Cr钢的高温应变疲劳试验第82-87页
     ·单调拉伸试验第82-83页
     ·对称应变循环试验第83-84页
     ·非对称应变循环试验第84-87页
   ·粘塑性本构模型第87-90页
     ·主控方程第87-88页
     ·各向同性硬化法则第88页
     ·随动硬化法则第88-89页
     ·应力松弛因子第89-90页
   ·材料参数确定第90-96页
     ·拉伸参数第90页
     ·各向同性硬化模型参数第90-92页
     ·随动硬化模型参数第92-93页
     ·应力松弛因子参数第93-96页
   ·粘塑性本构新模型模拟的验证第96-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01-106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第102-104页
   ·创新点第104页
   ·后期工作展望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带钢轧制过程损伤与开裂行为的研究
下一篇:里氏木霉连续基因打靶系统的设计以及DNA修复相关基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