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探测仪红外探测器组件热控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航天红外探测器的发展现状 | 第14-19页 |
|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 第14-15页 |
| ·SCIAMACHY探测仪 | 第15-16页 |
| ·GOSAT卫星 | 第16-17页 |
| ·多光谱热成像仪(MTI) | 第17-18页 |
| ·OCO2卫星 | 第18-19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第2章 CO_2探测仪及其红外探测器组件 | 第23-31页 |
| ·高光谱与高分辨率CO_2探测仪 | 第23-26页 |
| ·CO_2探测仪的基本组成及坐标系定义 | 第23-24页 |
| ·CO_2探测仪的飞行模式 | 第24-25页 |
| ·CO_2探测仪的工作模式 | 第25-26页 |
| ·CO_2探测仪红外探测器组件 | 第26-27页 |
| ·探测器组件控温目标的确定 | 第27-29页 |
| ·红外探测器组件的外热流分析 | 第29页 |
| ·红外探测器组件的内热源 | 第29-30页 |
| ·红外探测器组件的热控难点 | 第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红外探测器组件的热设计 | 第31-41页 |
| ·空间光学遥感器热控的主要措施 | 第31-33页 |
| ·主要的被动热控措施 | 第31-32页 |
| ·主要的主动热控措施 | 第32-33页 |
| ·红外探测器组件热控方案 | 第33-34页 |
| ·探测器组件被动热控方案 | 第33页 |
| ·探测器组件主动热控方案 | 第33-34页 |
| ·散热器的设计 | 第34-35页 |
| ·散热器设计参数对散热的影响 | 第35-38页 |
| ·散热器的长度L对散热效果的影响 | 第36页 |
| ·散热器的厚度t对散热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散热器圆柱内径D对散热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散热器的优化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CO_2探测仪红外探测器组件的热分析 | 第41-49页 |
| ·热仿真分析计算方法 | 第41-44页 |
| ·IDEAS/TMG热传导的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 ·IDEAS/TMG热辐射的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 ·热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 ·工况定义 | 第45-47页 |
| ·成像模式高温工况 | 第45页 |
| ·成像模式低温工况 | 第45-46页 |
| ·待机模式存储工况 | 第46页 |
| ·安全模式工况 | 第46页 |
| ·四小时故障模式工况 | 第46页 |
| ·入轨三小时热控关机工况 | 第46-47页 |
| ·热分析结果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5章 CO_2探测仪红外探测器组件热平衡试验 | 第49-61页 |
| ·热试验方案 | 第49-50页 |
| ·外热流模拟 | 第50-56页 |
| ·试验工况 | 第56-57页 |
| ·试验结果 | 第57-60页 |
| ·安全模式工况 | 第57页 |
| ·待机模式工况 | 第57-58页 |
| ·四小时故障模式工况 | 第58页 |
| ·成像模式低温工况 | 第58页 |
| ·低温拉偏工况 | 第58-59页 |
| ·成像模式高温工况 | 第59-60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六章 红外成像电箱的电热分析 | 第61-71页 |
| ·CO_2探测仪红外成像电箱 | 第61-62页 |
| ·电热分析的流程 | 第62-63页 |
| ·红外成像电箱的热设计 | 第63页 |
| ·红外成像电箱的功耗分析 | 第63-64页 |
| ·红外成像电箱的电热分析 | 第64-70页 |
| ·电子器件的散热分析 | 第64-65页 |
| ·电箱的散热效果估算 | 第65-67页 |
| ·电箱的热仿真分析 | 第67-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5页 |
|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71-72页 |
| ·研究展望 | 第72-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81-82页 |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