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内高职院校通识课程的发展 | 第13-16页 |
·国外高职院校通识课程的发展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7-18页 |
·调查法 | 第18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通识教育与高等职业院校 | 第19-29页 |
·通识教育 | 第19-21页 |
·通识教育的内涵 | 第19-20页 |
·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 第20-21页 |
·通识教育课程 | 第21-24页 |
·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 | 第21-23页 |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 第23-24页 |
·高等职业院校 | 第24-26页 |
·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 | 第24页 |
·高校的比较 | 第24-26页 |
·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 第26-29页 |
·适应了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 第26页 |
·现代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26页 |
·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 第26-27页 |
·终身学习和职业迁移需要 | 第27-28页 |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 第29-35页 |
·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分析 | 第29-31页 |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 第29-30页 |
·通识课程目标 | 第30-31页 |
·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 第31页 |
·通识课程的内部构成 | 第31-33页 |
·公共必修课程的内部构成及修读要求 | 第33-34页 |
·公共选修课程的内部构成及修读要求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我国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5-42页 |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通识课程目标认识不清 | 第35页 |
·通识课程设置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通识课程设置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8-42页 |
·缺乏对通识教育内涵的深度理解 | 第38-39页 |
·缺乏科学的通识课程设置理念指导 | 第39-40页 |
·缺乏通识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 | 第40页 |
·缺乏高素质的通识教育师资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对策与建议 | 第42-50页 |
·尝试拟定通识课程目标 | 第42页 |
·重建通识课程设置的理念 | 第42-44页 |
·加强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设置重要性的学习 | 第42-43页 |
·加强通识课程设置基本理论的学习 | 第43-44页 |
·调整通识课程设置的内容 | 第44-45页 |
·精心构建具有院校特色的通识课程 | 第44页 |
·在专业课程中渗透通识课程内容 | 第44-45页 |
·加强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 第45页 |
·优化通识课程设置的结构 | 第45-47页 |
·完善通识课程必修课,加大人文类和艺术类课程比例 | 第45页 |
·增加通识教育选修课比例,提高学生选择自由度 | 第45-46页 |
·积极开发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 | 第46-47页 |
·在实践课程中贯彻通识教育理念 | 第47页 |
·通识课程设置的制度保障建设 | 第47-48页 |
·成立专门机构管理通识教育 | 第47-48页 |
·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政策法规的建设 | 第48页 |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文化素养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