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1-21页 |
| 1 引言 | 第11-12页 |
| 2 心理韧性 | 第12-16页 |
| ·心理韧性的界定 | 第12-13页 |
| ·心理韧性研究的理论 | 第13-15页 |
| ·危险性因子和保护性因子理论 | 第13-14页 |
| ·心理韧性动态模型理论 | 第14-15页 |
| ·心理韧性的测量 | 第15页 |
| ·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特点 | 第15-16页 |
| 3 父母教养方式 | 第16-17页 |
| ·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 | 第16页 |
|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 | 第16-17页 |
| 4 自我概念 | 第17-18页 |
| ·自我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自我概念与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 | 第18页 |
| 5 问题提出 | 第18-21页 |
|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问题与假设 | 第19-21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21-24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 2 研究工具 | 第21-22页 |
|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 | 第21页 |
|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 第21-22页 |
| ·中国版心理韧性量表 | 第22页 |
| 3 施测方法与程序 | 第22-23页 |
| 4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4-36页 |
| 1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特点 | 第24-25页 |
|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总体情况 | 第24页 |
| ·高职生心理韧性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 第24-25页 |
| ·高职生心理韧性在文理科上的差异比较 | 第25页 |
| ·高职生心理韧性在城乡上的差异比较 | 第25页 |
| 2 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心理韧性的相关 | 第25-27页 |
| 3 自我概念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间的中介作用 | 第27-36页 |
| ·高职生心理韧性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 | 第28-29页 |
| ·高职生自我概念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 | 第29页 |
| ·高职生心理韧性对自我概念的回归分析 | 第29-30页 |
| ·高职生自我概念在母亲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总分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30-31页 |
| ·高职生自我概念在父亲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总分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31-32页 |
| ·高职生自我概念在母亲教养方式与坚韧性关系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32-33页 |
| ·高职生自我概念在母亲教养方式与力量性关系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33-34页 |
| ·高职生自我概念在父亲教养方式与力量性关系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34-35页 |
| ·高职生自我概念在母亲教养方式与乐观性关系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35-36页 |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36-41页 |
| 1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一般情况讨论 | 第36-37页 |
| 2 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分析 | 第37页 |
| 3 高职生自我概念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分析 | 第37-38页 |
| 4 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概念的影响分析 | 第38-39页 |
| 5 自我概念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关系的中介作用讨论 | 第39-41页 |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第41-43页 |
| 1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特点 | 第41页 |
| 2 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的影响 | 第41页 |
| 3 自我概念对心理韧性的影响 | 第41页 |
| 4 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 第41-42页 |
| 5 自我概念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42-43页 |
| 第六部分 对教育的启示 | 第43-45页 |
| 1 注重家庭的基本功能 | 第43页 |
| 2 提高自身抵御挫折的能力 | 第43页 |
| 3 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 | 第43-44页 |
| 4 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体系 | 第44页 |
| 5 社会应积极配合加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 | 第44-45页 |
| 第七部分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 附录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