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表倾斜变形监测仪器的铁路边坡监测预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铁路滑坡监测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滑坡预警技术研究 | 第14-15页 |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关键技术创新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铁路边坡监测常用仪器及适用性评价 | 第17-29页 |
·监测仪器适用性评价的意义 | 第17页 |
·变形观测仪器及适用性评价 | 第17-22页 |
·位移计 | 第17-18页 |
·倾斜类仪器 | 第18-20页 |
·GPS 全球定位系统 | 第20页 |
·变形监测控制网仪器 | 第20-21页 |
·裂缝测量仪器 | 第21页 |
·应变计 | 第21-22页 |
·压力式测量仪器及适用性评价 | 第22-23页 |
·环境因素监测仪器及适用性评价 | 第23-25页 |
·岩体地球物理测试仪器 | 第23-24页 |
·水位、渗流量及温度测量仪器 | 第24-25页 |
·其他新监测仪器 | 第25-27页 |
·时间域反射测试技术(TDR) | 第25-26页 |
·近景摄影测量仪 | 第26页 |
·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测量仪(INSAR) | 第26-27页 |
·巡视方法及其适用性评价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地表倾斜监测仪器布设方法及无线传输技术的 | 第29-60页 |
·当前滑坡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新技术研发条件 | 第29-30页 |
·地表微倾无线传感器的研制 | 第30-35页 |
·研究目标及仪器性能要求 | 第30-31页 |
·工作原理 | 第31-33页 |
·硬件电路设计 | 第33-35页 |
·地表倾斜监测传感器野外局域无线传输系统的组建 | 第35-37页 |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选择 | 第35页 |
·工作原理 | 第35-36页 |
·网络传输协议基本构架 | 第36-37页 |
·滑坡地表倾斜监测新仪器的布置方法及优化 | 第37-59页 |
·倾斜监测新仪器各个监测阶段的布置 | 第37-39页 |
·布设的原则 | 第39-40页 |
·测点优化布置原则 | 第40-41页 |
·误差分析及布置位置研究 | 第41-43页 |
·基于边坡变形破坏地质力学模型的布设方法研究 | 第43-53页 |
·基于边坡局部变形的布设方法研究 | 第53-56页 |
·安装埋设方法 | 第56-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边坡地表倾斜变形的现场实验和滑动监测 | 第60-76页 |
·现场人工实验 | 第60-68页 |
·边坡概况 | 第60-61页 |
·微倾传感器现场布设方案 | 第61-63页 |
·边坡局部现场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4-68页 |
·临滑监测 | 第68-74页 |
·边坡概况 | 第68-69页 |
·微型倾斜传感器现场布置方案 | 第69-70页 |
·监测数据分析 | 第70-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基于地表倾角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76-104页 |
·滑坡表面位移倾角的关系研究 | 第76-82页 |
·滑坡地表变形和时间关系 | 第76-78页 |
·滑坡表面位移与表面倾角的理论计算 | 第78-79页 |
·滑坡位移倾角关系的实验 | 第79-81页 |
·滑坡位移与角度的关系及预警值分析 | 第81-82页 |
·基于地表角度变化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82-103页 |
·倾角-时间曲线突变法 | 第82-87页 |
·倾角切线速率-时间曲线法 | 第87-88页 |
·强度折减系数-角度法 | 第88-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应用新仪器的铁路滑坡预警体系 | 第104-112页 |
·主动监测 | 第104-107页 |
·应力监测 | 第105页 |
·地表形变监测 | 第105-107页 |
·地下形变监测 | 第107页 |
·被动监测的技术方案 | 第107-110页 |
·双电网监测 | 第108页 |
·光纤光栅监测 | 第108-109页 |
·激光雷达-视频监测 | 第109页 |
·其他监控方式 | 第109-110页 |
·结合地表倾斜监测的铁路边坡监测系统 | 第110-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结论 | 第112-113页 |
·展望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