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意联络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选题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3、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 第10页 |
4、论文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1 犯意联络的界定 | 第11-20页 |
·犯意联络与共犯的本质 | 第11-14页 |
·完全犯罪共同说 | 第11-12页 |
·行为共同说 | 第12-13页 |
·部分犯罪共同说 | 第13-14页 |
·犯意联络的涵义 | 第14-15页 |
·犯意联络的特征 | 第15-20页 |
·犯意联络的各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 第16页 |
·犯意联络须在事前或事中 | 第16-17页 |
·犯意联络须与共同犯罪人中的他人进行 | 第17页 |
·犯意联络包括明示和暗示的方式 | 第17-18页 |
·犯意联络的内容有确定和不确定两种 | 第18-20页 |
2 犯意联络与共同犯罪 | 第20-29页 |
·故意共同犯罪与犯意联络 | 第20-22页 |
·过失共同犯罪与犯意联络 | 第22-24页 |
·关于过失共同犯罪的理论之争 | 第22页 |
·我国关于过失共同犯罪的立法变迁及现状 | 第22-24页 |
·承继共同犯罪与犯意联络 | 第24-25页 |
·片面共犯与犯意联络 | 第25-26页 |
·共谋共同正犯与犯意联络 | 第26-29页 |
3 犯意联络的中断 | 第29-37页 |
·犯意联络的中断 | 第29-33页 |
·共同正犯的犯意联络中断 | 第29-30页 |
·共同正犯以外的人的犯意联络中断 | 第30-33页 |
·共犯关系的脱离 | 第33-37页 |
4 犯意联络的变更 | 第37-39页 |
·犯意联络在一定情形下转化为单个人的犯罪故意 | 第37页 |
·行为人在实施犯罪之际共同临时改变犯意联络内容 | 第37-38页 |
·实行过限 | 第38-39页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