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创新的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32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10-14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10-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4-16页 |
一、研究的内容 | 第14页 |
二、研究的思路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6-28页 |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二、我国的相关研究 | 第20-28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28-3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30-32页 |
第一章 理工院校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 第32-43页 |
第一节 理工院校的含义及特征 | 第32-35页 |
一、理工院校的基本含义 | 第32-33页 |
二、理工院校的特征分析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创业教育及其相关概念 | 第35-39页 |
一、创业教育 | 第35-36页 |
二、创新、科技创新 | 第36-37页 |
三、创业、科技创业 | 第37页 |
四、科技型企业 | 第37-38页 |
五、知识经济 | 第38-39页 |
第三节 理工院校与创业教育的契合 | 第39-43页 |
一、理工院校全面发展目标与创业教育的契合 | 第40页 |
二、理工专业优势与创业教育的契合 | 第40-41页 |
三、以理工学科为基础的交叉学科与创业教育的契合 | 第41-43页 |
第二章 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43-50页 |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43-45页 |
第二节 个性化教育理论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两个理论与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联系 | 第46-50页 |
第三章 理工专业创业者对创业教育的意义 | 第50-59页 |
第一节 理工专业创业者及其兴起的背景 | 第50-54页 |
一、理工专业创业者的含义 | 第50-52页 |
二、理工专业创业者兴起的背景 | 第52-54页 |
第二节 理工专业创业者兴起对创业教育的推动 | 第54-59页 |
一、对创业教育观念的影响 | 第55-56页 |
二、对创业教育内容的影响 | 第56-59页 |
第四章 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回顾与启示 | 第59-75页 |
第一节 国外的相关情况 | 第59-66页 |
一、美国:知识创业教育成为主流 | 第59-63页 |
二、其它国家:普遍关注创新创业教育 | 第63-65页 |
三、国外相关经验的启示 | 第65-66页 |
第二节 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状况 | 第66-72页 |
一、创业教育的初期 | 第67页 |
二、理工院校参加创业教育试点 | 第67-69页 |
三、理工院校创业教育加快发展 | 第69-72页 |
第三节 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72-75页 |
一、创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 第72-73页 |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 第73页 |
三、借鉴成功经验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 第73-75页 |
第五章 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 第75-98页 |
第一节 关于理工院校创业教育问题的调查 | 第75-77页 |
一、对调查的基本思考及统计结果 | 第75-76页 |
二、对统计结果的分析 | 第76-77页 |
第二节 创业教育观念问题分析 | 第77-83页 |
一、创业教育观念及相关介绍 | 第78-80页 |
二、理工院校创业教育观念的主要问题 | 第80-83页 |
第三节 创业教育模式问题分析 | 第83-89页 |
一、创业教育模式及相关介绍 | 第83-87页 |
二、理工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问题 | 第87-89页 |
第四节 创业教育课程问题分析 | 第89-93页 |
一、相关课程状况介绍 | 第89-92页 |
二、理工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问题 | 第92-93页 |
第五节 创业教育实践问题分析 | 第93-98页 |
一、相关实践形式介绍 | 第94-95页 |
二、理工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问题 | 第95-98页 |
第六章 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 第98-147页 |
第一节 关于理工院校创业教育建议的调查 | 第98-102页 |
一、有关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 第98-99页 |
二、对统计结果的分析 | 第99-102页 |
第二节 基于科技创新的创业教育观念及其形成 | 第102-112页 |
一、创业教育观念形成的理论前提 | 第102-104页 |
二、理工院校职能对创业教育观念形成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三、基于科技创新的创业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 | 第107-111页 |
四、基于科技创新的创业教育观念的基本特征 | 第111-112页 |
第三节 “混合型”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其实现途径 | 第112-133页 |
一、“混合型”创业教育模式及构建意义 | 第112-115页 |
二、“混合型”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 | 第115-127页 |
三、“混合型”创业教育模式的实现途径 | 第127-131页 |
四、“混合型”创业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131-133页 |
第四节 理工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建议 | 第133-138页 |
一、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路和依据 | 第133-135页 |
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和保障 | 第135-138页 |
第五节 理工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创新思考 | 第138-144页 |
一、理工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设计的目标 | 第138页 |
二、理工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循环圈”设想 | 第138-144页 |
第六节 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的发展趋势 | 第144-147页 |
一、锲入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 第144页 |
二、更加关注基于科技创新的创业教育 | 第144-145页 |
三、更加重视创业教育的跨校及跨专业合作 | 第145页 |
四、进一步影响理工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 第145页 |
五、深度介入产学研合作活动 | 第145-147页 |
结语 | 第147-14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9-161页 |
附录 | 第161-168页 |
后记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