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典型油藏微生物群落解析及驱油机理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12页
1 绪论第12-22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国外微生物驱油技术现状第13-14页
   ·国内微生物驱油技术现状第14-16页
   ·微生物驱油机理研究现状第16-19页
     ·低界面张力作用第16-18页
     ·乳化作用第18-19页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第19-20页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20-22页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0页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0-22页
2 油藏微生物分布特征第22-34页
   ·前言第22页
   ·油藏微生物分布研究方法第22-23页
     ·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第22-23页
     ·微生物计数方法第23页
   ·目标油藏概况第23-26页
     ·大港油田油藏特征第23-24页
     ·新疆油田油藏特征第24页
     ·大庆油田油藏特征第24-26页
     ·青海油田油藏特征第26页
   ·研究结果第26-32页
     ·不同温度油藏微生物分布第26-28页
     ·高矿化度油藏的分布特征第28页
     ·不同开发方式的油藏微生物分布特征第28-31页
     ·微生物驱技术应用油藏分类第31-32页
     ·典型油藏的微生物驱潜力区块第32页
   ·本章小结第32-34页
3 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第34-48页
   ·前言第34页
   ·油藏群落分析方法第34-36页
     ·油水样品第34-35页
     ·细菌分离方法第35页
     ·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构建和分析步骤第35-36页
     ·代谢速牵測定第36页
   ·研究结果第36-46页
     ·大庆聚驱后和水驱两类油藏生化特征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对比分析第36-38页
     ·微生物代谢速率分析第38-39页
     ·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和水驱油藏的地层水样微生物群落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比较第39-43页
     ·聚驱后油藏细菌群落及采油功能第43-45页
     ·聚驱油藏采出井的古菌群落结构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8页
4 采油功能菌的研究第48-56页
   ·前言第48-49页
   ·好氧采油功能菌的研究第49-53页
     ·菌种研究方法第49页
     ·菌种筛选结果第49-51页
     ·菌株的乳化活性第51-53页
     ·菌株RH-1的其它代谢参数第53页
   ·厌氧微生物的富集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5 孔隙介质中油藏微生物激活特征和驱油机理研究第56-72页
   ·前言第56页
   ·微观模型中油藏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第56-60页
     ·实验方法第56页
     ·好氧菌株RH-1孔隙介质中作用原油特征第56-59页
     ·厌氧微生物作用原油特征第59-60页
   ·填砂模型中好养微生物激活与驱油模拟实验研究第60-64页
     ·材料与方法第60-62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2-64页
   ·孔隙介质中产甲烷生成作用第64-69页
     ·材料与方法第64-65页
     ·实验结果第65-69页
   ·本章小结第69-72页
6 微生物乳化降黏机理研究第72-84页
   ·前言第72页
   ·微生物对原油的乳化和降粘特征第72-78页
     ·研究方法第72-73页
     ·微生物对不同原油的乳化特征第73-74页
     ·原油乳状液类型研究第74-76页
     ·原油乳化动态特征第76-77页
     ·微生物对稠油的乳化降粘特征第77-78页
   ·微生物对原油乳化降黏的理论分析第78-82页
     ·微生物乳化作用第78-81页
     ·微生物乳化降黏驱油理论探讨第81-82页
   ·微生物乳化原油评价方法的改进第82-83页
     ·已有乳化效果评价方法第82页
     ·乳化效果评价新方法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7 结论和建议第84-86页
   ·结论第84页
   ·建议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3页
附表第93-99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9-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典型油藏内源微生物激活及驱油机理研究
下一篇:新疆油田典型区块内源微生物菌群分析及功能菌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