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新疆油田典型区块内源微生物菌群分析及功能菌群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9页
 1. 微生物采油技术概述第14-19页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历史第14-15页
   ·微生物采油技术原理第15-16页
   ·微生物采油技术分类第16-17页
   ·微生物采油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7-19页
 2. 内源微生物概述第19-25页
   ·微生物基础第19-20页
   ·内源微生物群落组成第20-23页
   ·采油微生物菌株来源第23-24页
   ·影响微生物采油的因素第24-25页
 3. 分子生态学方法应用概述第25-37页
   ·分子生物学概述第25-27页
   ·16S rDNA/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第27-34页
   ·细菌、古菌的分类系统第34-36页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油藏生态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第36-37页
 4. 论文研究内容、创新点第37-39页
   ·立题背景第37页
   ·研究内容第37-38页
   ·创新点第38-39页
第二章 检测菌群结构的分子生态学方法优化和对比第39-69页
 1. 前言第39页
 2. 实验方法优化第39-49页
   ·DNA提取方法优化第39-42页
   ·变形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方法优化第42-45页
   ·T-RFLP方法优化第45-49页
   ·油藏微生物16SrDNA克隆文库方法建立及步骤第49页
 3. DGGE、T-RFLP、克隆文库方法的比较第49-56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9-51页
   ·实验结果第51-56页
 4. 克隆文库与454焦磷酸测序的比较第56-68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6-59页
   ·实验结果第59-68页
 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三章 内源微生物菌群结构规律比较第69-117页
 1. 前言第69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9-77页
   ·实验材料第69-75页
   ·实验方法第75-77页
 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7-115页
   ·不同取样时间群落分析结果第77-87页
   ·注入水采出液群落结构分析第87-92页
   ·不同区块群落结构分析结果第92-97页
   ·454焦磷酸测序对新疆油田不同区块连通油水井样品群落结构分析第97-115页
 4.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四章 高效功能菌群的持续多代激活培养第117-138页
 1. 前言第117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17-122页
   ·实验材料第117-118页
   ·实验方法第118-122页
 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22-137页
   ·菌群持续激活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变化第122-127页
   ·组成菌群的单菌筛选第127-132页
   ·单菌与菌群降解实验第132-136页
   ·单菌与菌群驱油效果评价第136-137页
 4.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第五章 单菌的加入对菌群结构的影响第138-150页
 1. 前言第138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38-139页
   ·实验材料第138页
   ·实验方法第138-139页
 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39-149页
   ·单菌形态观察及鉴定第139-142页
   ·复合菌群T-RFLP分析第142-145页
   ·复合菌群乳化效果分析第145-147页
   ·驱替实验第147-149页
 4. 本章小结第149-15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50-152页
 1. 总结第150-151页
 2. 展望第151-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5页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第165-166页
个人简介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典型油藏微生物群落解析及驱油机理研究
下一篇:扶杨低渗储层超前注水优化及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