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样的黑色光芒--海勒黑色幽默与王朔黑色幽默之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 选题缘起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二、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来自美国的黑色幽默 | 第15-29页 |
第一节 黑色幽默的产生 | 第15-19页 |
一、 黑色幽默的起源 | 第15-17页 |
二、 黑色幽默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存在主义与黑色幽默 | 第19-22页 |
一、 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基础 | 第20页 |
二、 荒谬与痛苦共存 | 第20-21页 |
三、 黑色中的自由选择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海勒黑色幽默的文学特征 | 第22-29页 |
一、 反小说的叙事结构 | 第23-24页 |
二、 反讽的艺术表现 | 第24-27页 |
三、 反英雄的主人公形象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美国黑色幽默在中国的接受和嬗变 | 第29-36页 |
第一节 美国黑色幽默在中国传播的阶段特征 | 第29-32页 |
一、 70 年代末期的传入:荒诞与幽默的雏形 | 第29-31页 |
二、 80 年代以来的借鉴:向戏谑与嘲讽的转型 | 第31-32页 |
三、 90 年代后的发展:成熟驾驭中的突破 | 第32页 |
第二节 中式黑色主题的独特韵味 | 第32-36页 |
一、 独特的写实手法 | 第33页 |
二、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 第33-34页 |
三、 与中国传统幽默韵味的结合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王朔作品中黑色幽默的体现 | 第36-46页 |
第一节 中国黑色幽默中异军突起的王朔 | 第36-38页 |
第二节 王朔黑色幽默的艺术特色 | 第38-46页 |
一、 人物的特征:“顽主们”的逆袭 | 第38-40页 |
二、 叙述的语言:文字在狂欢 | 第40-42页 |
三、 叙述的手法:调侃式的反讽 | 第42-46页 |
第四章 两种黑色光芒的碰撞 | 第46-53页 |
第一节 两种黑色之同 | 第46-49页 |
一、 共同的价值取向:对生存的理性反思 | 第46-47页 |
二、 相近的美学品格:悲喜的相互消解 | 第47-49页 |
第二节 两种黑色之异 | 第49-53页 |
一、 不同的立场 | 第49-51页 |
二、 黑色情怀的差异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