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

儒学本位 据旧开新—钱穆文化观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4页
导论第14-31页
 一、题目解析第16-17页
 二、选题意义第17-18页
 三、文献综述第18-29页
 四、研究方法、难点、不足与创新点第29-31页
第一章 钱穆学术思想概貌第31-51页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第31-36页
  一、时代背景第31-32页
  二、学术渊源第32-36页
 第二节 钱穆的学思历程第36-41页
  一、在新史学风气中考史证经第37-38页
  二、为弘扬民族精神而著史第38-39页
  三、为复兴中国文化而造论第39-41页
 第三节 钱穆主要学术创见第41-51页
  一、子学:开启贯通子学先河第41-43页
  二、经学:以史治经,破除古今文之争第43-44页
  三、理学:化解理气二元,打破朱陆门户第44-47页
  四、清学:考清学渊源,辨清学流变第47-48页
  五、史学: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史学第48-51页
第二章 钱穆阐释文化学要义第51-86页
 第一节 文化学相关概念与文化学一般方法第51-59页
  一、文化、文明与文化学概念第51-55页
  二、文化相关范畴的判断第55-58页
  三、文化学方法论第58-59页
 第二节 文化阶层、目的与要素第59-74页
  一、人生与文化的三阶层第60-61页
  二、文化三阶层之目的与关系第61-68页
  三、文化七要素第68-74页
 第三节 文化类型与文化更新第74-86页
  一、文化类型、文化特性、文化弱症第74-79页
  二、驳商业文化优于农业文化论第79-82页
  三、文化衰老与文化更新第82-86页
第三章 钱穆纵览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与精髓第86-171页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诞生与发展第86-127页
  一、中国文化诞生之自然与人文第87-94页
  二、中国文化演进三阶程说第94-118页
  三、中国文化进展四期说第118-127页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第127-147页
  一、以人道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第128-140页
   (一) 乐观务实的宇宙观:尽心知性,天人合一第128-133页
   (二) 崇善仁爱的人生观:尽其在我,个人道德第133-137页
   (三) 和谐包容的天下观:尽人之性,人道本位第137-140页
  二、以融和为特征的民族精神第140-143页
  三、以自强为主导的历史精神第143-147页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第147-171页
  一、儒学是中国文化主干第147-152页
  二、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第152-155页
  三、驳中国封建专制论第155-171页
   (一) 钱穆的批驳第156-165页
   (二) 对钱穆批驳的反思第165-171页
第四章 钱穆解诠中西文化的差异第171-228页
 第一节 中西的历史比较第171-200页
  一、中西不同的发展史:自本自根与诸流竞汇第172-182页
   (一) 不同的民族主体第172-176页
   (二) 中西三段历史对比第176-179页
   (三) 中西文化不同的历史观第179-182页
  二、西方文化精神及借鉴:富强的商业资本文化第182-190页
   (一) 西方文化渊源第182-186页
   (二) 西方文化的核心精神第186-188页
   (三) 西方文化的借鉴意义第188-190页
  三、近代中西文化各自的缺陷:“不富强”与“不安足”第190-200页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要素比较第200-215页
  一、从政治形态审视第200-203页
  二、从经济形态观察第203-205页
  三、从道德与人生深览第205-208页
  四、从宗教与科学省思第208-213页
  五、从文学与艺术透视第213-215页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差异总述第215-228页
  一、文化类型不同:农业型与商业型第216-219页
  二、心理气质不同:内倾型和外倾型第219-222页
  三、思维模式不同:中和型与偏反型第222-228页
第五章 钱穆展望中国新文化与世界文化走向第228-305页
 第一节 近代中国文化危机:文化自救与据旧开新第229-254页
  一、中西碰撞,病症急发第229-236页
  二、驳全盘西化论的偏颇第236-243页
  三、文化自救,据旧开新第243-254页
 第二节 中国文化更新:中西会通与儒学本位第254-278页
  一、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关系:中西会通第256-263页
  二、中国文化更新的路向:儒学本位第263-271页
  三、文化更新的方法:培养当代士,做一中国人第271-278页
 第三节 世界文化的走向:多元共处与集异建同第278-305页
  一、批驳中国文化落后论第279-283页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第283-295页
  三、未来世界可能的新文化:多元共处与集异建同第295-305页
结语:实践人本学视野下的钱穆文化观第305-345页
 一、实践人本学视野下的钱穆文化学第305-315页
 二、实践人本学视野下的钱穆中西文化观念第315-323页
 三、实践人本学视野下的钱穆中国文化更新第323-345页
参考文献第345-352页
致谢第352-353页
个人简历第353页

论文共3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躯体化现象在中西方文化下的解释模式差异
下一篇: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