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活的但非可培养(VBNC)状态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VBNC菌的形成机理 | 第12-13页 |
·VBNC菌的复苏可培养化 | 第13页 |
·VBNC复苏活化菌体的潜在机能及应用 | 第13-14页 |
·复苏促进因子(Rpf)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Rpf的作用机理 | 第15页 |
·Rpf类似蛋白研究 | 第15-16页 |
·Rpf的应用 | 第16-17页 |
·印染废水和制药废水简介 | 第17页 |
·本实验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9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基于Rpf利用MPN培养系分离废水生物反应器中VBNC状态菌 | 第20-61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32页 |
·污水连续流生物反应器的构建运行 | 第20-22页 |
·试验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22页 |
·Rpf的制备 | 第22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2-25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22-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培养基及其组成 | 第25-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MPN法及其培养系 | 第26-28页 |
·Rpf效果与VBNC状态菌的判断 | 第28页 |
·菌株分离纯化与保存 | 第28-30页 |
·分离菌株基因组DNA提取 | 第30-31页 |
·分离菌株DNA的PCR扩增与PCR产物纯化 | 第31-32页 |
·分离菌株的系统发育关系树构建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55页 |
·MPN培养系中MPN值与样品细菌总数 | 第32-34页 |
·印染废水MPN培养系中MPN值与样品细菌总数 | 第32-33页 |
·制药废水MPN培养系中MPN值与样品细菌总数 | 第33-34页 |
·Rpf效果值及其培养液OD值的变化 | 第34-40页 |
·印染废水实验系中Rpf效果值及其培养液OD值的变化 | 第34-37页 |
·制药废水实验系中Rpf效果值及其培养液OD值的变化 | 第37-40页 |
·生物反应器中分离菌种的菌落形态 | 第40-42页 |
·印染废水生物反应器中分离菌种的菌落形态 | 第40-41页 |
·制药废水生物反应器中分离菌种的菌落形态 | 第41-42页 |
·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与系统树构建 | 第42-50页 |
·印染废水生物反应器中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与系统树构建 | 第42-46页 |
·制药废水生物反应器中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与系统树构建 | 第46-50页 |
·反应器中的VBNC菌 | 第50页 |
·印染废水生物反应器中的VBNC菌 | 第50页 |
·制药废水生物反应器中的VBNC菌 | 第50页 |
·疑似新种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关系解析 | 第50-55页 |
·印染废水生物反应器中新种水平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关系解析 | 第50-53页 |
·制药废水生物反应器中新种水平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关系解析 | 第53-55页 |
·讨论 | 第55-61页 |
·Rpf的作用效果 | 第55-56页 |
·VBNC菌近缘菌群机能的检索 | 第56-61页 |
·高GC革兰氏阳性菌VBNC菌株 | 第56-58页 |
·低GC革兰氏阳性菌VBNC菌株 | 第58页 |
·革兰氏阴性菌VBNC菌株 | 第58-61页 |
3 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DGGE对于MPN培养系的组成进行解析 | 第61-7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1-66页 |
·实验材料 | 第61-64页 |
·样品来源 | 第61页 |
·实验试剂及配置 | 第61-63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63-64页 |
·实验所用引物 | 第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66页 |
·运用Biospin Bacteria Genomic DNA Extraction Kit提取微生物总DNA | 第64-65页 |
·MPN体系中微生物16S rDNA V3区PCR扩增 | 第65页 |
·MPN体系微生物PCR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65页 |
·DGGE中优势条带的切胶回收测序 | 第65-66页 |
·MPN体系中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4页 |
·MPN培养系中微生物的PCR扩增结果 | 第66-67页 |
·MPN培养系DGGE电泳图谱及其中对照组与处理组菌种多样性比较 | 第67-72页 |
·MPN培养系DGGE图谱中主要优势条带的测序结果 | 第72-74页 |
·讨论 | 第74-76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