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22页 |
| ·仿刺参 | 第10-12页 |
| ·仿刺参概况 | 第10-11页 |
| ·仿刺参的营养价值 | 第11-12页 |
| ·肠道菌群 | 第12-13页 |
| ·肠道菌群的作用 | 第12页 |
| ·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菌群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3-20页 |
| ·细菌常规鉴定法 | 第13-14页 |
| ·16S rDNA基因技术 | 第14-16页 |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技术 | 第16页 |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 第16-19页 |
| ·PCR反应的基本原理 | 第17页 |
| ·PCR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 ·PCR反应固有的偏差 | 第18-19页 |
| ·基因克隆技术 | 第19-20页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 | 第20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16SrDNA克隆文库法分析仿刺参肠道细菌多样性 | 第22-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25页 |
| ·实验样品 | 第22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22-23页 |
|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 ·主要试剂 | 第23-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 ·样品的处理 | 第25页 |
| ·仿刺参肠道细菌总D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 ·DNA模板的检测 | 第26-27页 |
| ·16S rDNA片段的PCR扩增 | 第27页 |
|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 第27-28页 |
| ·构建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 | 第28-31页 |
| ·回收纯化PCR产物与pMD19-T载体的连接 | 第28-29页 |
| ·转化 | 第29-30页 |
| ·阳性克隆子的筛选 | 第30页 |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及克隆文库覆盖率检测 | 第30-31页 |
| ·细菌16S rDNA片段测序及菌种鉴定 | 第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45页 |
|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和16S rDNA片段的PCR扩增 | 第31-33页 |
| ·构建细菌16SrDNA克隆文库及覆盖率 | 第33-34页 |
| ·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34-45页 |
| 第三章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仿刺参肠道细菌多样性 | 第45-58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 ·实验样品 | 第45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45页 |
|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46-50页 |
| ·样品处理 | 第46页 |
| ·肠道总细菌DNA提取 | 第46页 |
| ·DNA模板的检测 | 第46页 |
| ·16S rDNA V3区的PCR扩增 | 第46-47页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47-48页 |
| ·仪器的预处理 | 第47页 |
| ·DGGE所需溶液的配制 | 第47页 |
| ·线性梯度胶的制备 | 第47-48页 |
| ·加样、电泳及染色 | 第48页 |
| ·回收DGGE胶液中的16S rDNA V3区片段及PCR扩增 | 第48-49页 |
|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 第49页 |
| ·克隆 | 第49-50页 |
| ·PCR回收纯化产物与pMD19-T载体的连接 | 第49页 |
| ·蓝白斑筛选 | 第49页 |
| ·阳性菌落PCR扩增 | 第49-50页 |
| ·菌液测序及序列结果分析 | 第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8页 |
| ·16S rDNA V3区片段的PCR扩增 | 第50页 |
| ·DGGGE指纹图谱及其分析 | 第50-51页 |
| ·回收DGGE胶液中的16S rDNA V3区片段并PCR扩增 | 第51-52页 |
|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 第52页 |
| ·克隆结果 | 第52-56页 |
| ·蓝白斑筛选 | 第52-53页 |
| ·阳性菌落PCR扩增 | 第53-54页 |
| ·菌液测序 | 第54-56页 |
| ·测序结果的序列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附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