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转向系统概述 | 第12页 |
·研究转向系统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转向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4-18页 |
·本文研究的课题内容及其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课题的由来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机械系统动力学及其软件ADAMS简介 | 第20-28页 |
·机械系统动力学及ADAMS概述 | 第20-22页 |
·机械系统动力学 | 第20页 |
·ADAMS 分析软件介绍 | 第20-22页 |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22页 |
·ADAMS 分析和算法 | 第22-27页 |
·坐标系的选择 | 第22-23页 |
·ADAMS 运动学分析 | 第23-24页 |
·ADAMS 的运动学方程 | 第23-24页 |
·ADAMS运动学方程的求解算法 | 第24页 |
·ADAMS 动力学分析 | 第24-26页 |
·ADAMS 动力学方程 | 第24-25页 |
·ADAMS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 第25-26页 |
·ADAMS 静力学、线性化分析 | 第26-27页 |
·静力学分析 | 第26-27页 |
·线性化分析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转向系统设计、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8-43页 |
·转向系统组成 | 第28-29页 |
·转向系统设计的目的 | 第29-30页 |
·转向系统设计、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0-42页 |
·转向系统传动比的确定 | 第30-33页 |
·转向系统结构的布置 | 第33-35页 |
·转向梯形机构设计 | 第35-38页 |
·前悬架的三段法建模 | 第38-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设计、分析理论的校核及ADAMS模型的建立 | 第43-61页 |
·原车转向系统核算、分析 | 第43-54页 |
·原车已知参数 | 第43-44页 |
·动力转向器缸径校核、分析 | 第44-46页 |
·转向传动机构角传动比核算 | 第46-48页 |
·转向干涉校核及改进布置设计 | 第48-50页 |
·转向梯形校核 | 第50-54页 |
·原状态转向梯形 | 第50-52页 |
·改进状态转向梯形 | 第52-54页 |
·转向系统的初步改进设计 | 第54-55页 |
·转向系统和前悬架的ADAMS模型建立 | 第55-60页 |
·确定模型需要的hardpoint坐标值 | 第55-57页 |
·模型的简化及建立 | 第57-60页 |
·建立转向机构模板、钢板弹簧模板、转向梯形模板 | 第57-58页 |
·施加约束副 | 第58-59页 |
·建立前悬架系统的仿真模型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转向系统仿真分析及对比试验 | 第61-75页 |
·转向系统仿真分析 | 第61-70页 |
·转向盘力矩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转向直拉杆受力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左、右转向轮转角仿真分析 | 第63-66页 |
·转向摇臂与转向直拉杆夹角变化对左右转向轮的影响 | 第63-65页 |
·车轮左转向时,对转向轮的影响 | 第63-64页 |
·车轮右转向时,对转向轮的影响 | 第64-65页 |
·两种状态的左、右转向轮转角仿真分析 | 第65-66页 |
·两种状态的转向系统转向干涉分析 | 第66-70页 |
·车轮跳动时前束角仿真及变化规律分析 | 第66-69页 |
·基于前束角变化规律的转向干涉仿真分析 | 第69-70页 |
·两种状态仿真的对比分析总结 | 第70页 |
·试验验证 | 第70-74页 |
·原地转向时,转向盘作用力试验 | 第70-71页 |
·动态转向时,转向盘作用力试验 | 第71-72页 |
·转向圆直径测量 | 第72-73页 |
·整车路试的主管评价 | 第73-74页 |
·试验验证对比分析总结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硕士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