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一) 教师教育研究的现状凸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关注 | 第8页 |
(二) 语文教师素质的高要求促使实践性知识受到重视 | 第8-9页 |
(三) 研究者的学习经历驱使我走进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问题 | 第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一) 文献法 | 第11页 |
(二) 叙事研究法 | 第11页 |
(三) 观察法 | 第11页 |
(四) 访谈法 | 第11-12页 |
五、研究过程 | 第12-16页 |
(一)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12-13页 |
(二) 进入研究现场 | 第13页 |
(三) 收集资料 | 第13-14页 |
(四) 整理与分析资料 | 第14页 |
(五) 研究的伦理准则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第16-25页 |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简要述评 | 第16-21页 |
(一) 国外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 第16-18页 |
(二) 国内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 第18-21页 |
二、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文献述评 | 第21-23页 |
(一) 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 | 第21-22页 |
(二) 文献总结 | 第22-23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5页 |
(一)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 | 第23-24页 |
(二)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陈老师实践性知识的实地考察—形态与背景故事 | 第25-39页 |
一、陈老师所在学校 | 第25-26页 |
二、陈老师一路走来 | 第26-29页 |
三、课堂教学中故事 | 第29-37页 |
(一) 一节常态课 | 第29-32页 |
(二) 一次公开课 | 第32-35页 |
(三) “拓展阅读”:教学探索 | 第35-36页 |
(四) 泥塑教学活动 | 第36-37页 |
四、日常生活陈老师 | 第37-39页 |
(一) 学生眼中的陈老师 | 第37-38页 |
(二) 同事眼中的陈老师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陈老师实践性知识的揭示—结构分析 | 第39-46页 |
一、陈老师的教育观念 | 第39-42页 |
(一) 对教育目标的认识 | 第39-40页 |
(二) 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 第40页 |
(三) 对自身职业的认识 | 第40-41页 |
(四) 对教材的认识 | 第41-42页 |
二、陈老师关于语文学科的知识 | 第42-43页 |
三、陈老师关于教学的知识 | 第43-44页 |
(一) 教学方法的认识 | 第43-44页 |
(二) 课堂管理知识 | 第44页 |
四、陈老师关于自我的知识 | 第44-46页 |
第五章 陈老师实践性知识溯源—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1页 |
一、内部因素 | 第46-48页 |
(一) 专业发展的主动性 | 第46页 |
(二) 个人生活史 | 第46-47页 |
(三) 教学经验的积累 | 第47页 |
(四) 个人特质 | 第47-48页 |
二、外部因素 | 第48-51页 |
(一) 社会环境 | 第48-49页 |
(二) 学校环境 | 第49页 |
(三) 师生互动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本研究的结论、建议与反思 | 第51-54页 |
一、结论 | 第51页 |
二、建议与反思 | 第51-54页 |
(一) 本研究的建议 | 第51-52页 |
(二) 研究过程的反思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