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1页 |
| 1 历史上的“红楼”戏 | 第11-19页 |
| ·清代——“红楼”戏的萌芽阶段 | 第11-14页 |
| ·清代“红楼”戏的创作概况 | 第11-12页 |
| ·清代“红楼”戏的特点 | 第12-14页 |
| ·民国——“红楼”戏的发展阶段 | 第14-19页 |
| ·民国时期“红楼”戏的创作概况 | 第14-17页 |
| ·民国时期“红楼”戏的特点 | 第17-19页 |
| 2 荀慧生编演的“红楼”戏 | 第19-31页 |
| ·荀慧生“红楼”戏的编演情况 | 第19-22页 |
| ·千古绝唱《红楼二尤》 | 第19-21页 |
| ·荀派六大悲剧之一《晴雯》 | 第21-22页 |
| ·荀慧生“红楼”戏的编演特点 | 第22-31页 |
| ·矛盾冲突强烈 | 第22-26页 |
| ·注重舞台效果 | 第26-28页 |
| ·创作别出心裁 | 第28-31页 |
| 3 荀慧生“红楼”戏剧本与《红楼梦》小说文本的比较 | 第31-43页 |
| ·题材的选取和人物的塑造 | 第31-34页 |
| ·复杂的情节与典型的事件 | 第31-33页 |
| ·多面的人物形象与典型性格 | 第33-34页 |
| ·叙事结构及叙事视角 | 第34-38页 |
| ·网状结构与线性结构 | 第34-36页 |
| ·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的叙述 | 第36页 |
| ·多元化与二元化的视角 | 第36-38页 |
| ·语言与形式的差别 | 第38-43页 |
| ·典雅自由与通俗程式的语言 | 第38-40页 |
| ·稳定的文本与多变的表演 | 第40-43页 |
| 4 荀慧生“红楼”戏的传承和影响 | 第43-47页 |
| ·荀慧生“红楼”戏的传承 | 第43-46页 |
| ·刘长瑜对《红楼二尤》的继承 | 第43-45页 |
| ·童芷苓对《红楼二尤》的改编 | 第45-46页 |
| ·荀慧生“红楼”戏的影响 | 第46-47页 |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