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Contents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一、 研究的逻辑原点、现实诉求 | 第12页 |
(一) 逻辑原点:个体内心的矛盾冲突 | 第12页 |
(二) 现实诉求:教科书建设的现实呼吁 | 第12页 |
二、 研究的整体计划 | 第12-15页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的对象 | 第13页 |
(三) 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一、 《开明国语课本》的相关研究 | 第15-20页 |
(一) 小学语文教科书内涵的解读 | 第15-16页 |
1.教科书的内涵 | 第15页 |
2.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研究 | 第16-17页 |
1.小学语文教科书发展历程的研究 | 第16-17页 |
2.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研究 | 第17页 |
(三) 《开明国语课本》的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1.《开明国语课本》的特色研究 | 第17-18页 |
2.《开明国语课本》与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 第18-20页 |
二、 《开明国语课本》的编绘者及其编写理念分析 | 第20-25页 |
(一) 大师级编绘者 | 第20-23页 |
1.教育翘楚 | 第20-22页 |
(1) 叶圣陶的生平 | 第20-21页 |
(2) 语文教材观 | 第21-22页 |
2.画界名家 | 第22-23页 |
(1) 丰子恺的生平 | 第22页 |
(2) 儿童观 | 第22-23页 |
(3) 子恺漫画风格 | 第23页 |
(二) 教材编写理念分析 | 第23-25页 |
1.生活本位教育理念 | 第23-24页 |
2.儿童本位教育理念 | 第24-25页 |
三、 《开明国语课本》的结构探析 | 第25-45页 |
(一) 《开明国语课本》主体系统结构及特征 | 第25-40页 |
1.选文部分的结构及特征 | 第25-38页 |
(1) 选文部分的结构 | 第25-37页 |
(2) 选文特征 | 第37-38页 |
2.练习部分的结构及特征 | 第38-40页 |
(1) 练习部分的结构 | 第38-39页 |
(2) 练习部分的特征 | 第39-40页 |
(二) 《开明国语课本》客体系统结构特征 | 第40-45页 |
1.封面的结构及特征 | 第40-41页 |
(1) 封面的结构 | 第40页 |
(2) 封面的特征 | 第40-41页 |
2.目录的结构及特征 | 第41页 |
(1) 目录的结构 | 第41页 |
(2) 目录的特征 | 第41页 |
3.插图的结构及特征 | 第41-43页 |
(1) 插图的结构 | 第41-42页 |
(2) 插图的特征 | 第42-43页 |
4. 生字表的结构及特征 | 第43-45页 |
(1) 生字表的结构 | 第43页 |
(2) 生字表的特征 | 第43-45页 |
四、 历史借鉴与现实反思 | 第45-48页 |
(一) 历史借鉴 | 第45-46页 |
1.编绘者的态度 | 第45页 |
2.公民素养的渗透 | 第45-46页 |
3.儿童本位理念的彰显 | 第46页 |
(二) 现实反思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53页 |